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恰似一幅生动的画面,形象地比喻了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团结。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繁荣与幸福。石榴花开,如火焰般绚烂,似画卷般美丽,正如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之花在华龙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华龙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特色。我们濮阳的西水坡遗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文学遗址,遗址中的蚌塑龙虎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表示银河系的天文图,同时还有世界上最早指示季节变化的指针——北斗图腾,我们濮阳也因此有了中华龙乡的美称。
颛顼帝建都于濮阳,颛顼帝在“帝丘”濮阳长期观天察地并总结气候变化规律后创立了《颛顼历》——华夏民族使用了几千年的“农历”的主要源头。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结晶,诞生于濮阳,那阴阳“此消彼长”的太极图是世界公认的宇宙规律图,更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铁律!字圣仓颉是濮阳人,死后葬于濮阳,它是在濮阳完成造字的。自此文化才有根,中华才有了魂。我们濮阳也有了诗经唱吟桑间事,史记叙说濮上情的传承记载。就像古人所言“只有在此圣地才能兼得天时地利,在此地祈福也最能得偿所愿”。
置身华龙宝地,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忱。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
我们濮阳市实验小学4800余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师生近百人。我们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政治学习、主题活动、融合课程等多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校园成为学生自觉养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让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校园。
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爱党爱国的青年语文教师,我能为学校在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上做点什么呢?
字字有乾坤,理据通古今。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汉字形态的变迁过程更是蕴含着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史历程。倘若能在学习汉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筑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示范区一定会大有裨益。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实践,用文字学习文化,用故事润泽人心。我开展汉字课程,大力推广阅读,把经典排练成教育戏剧,我看到学生们争着认汉字、聊历史,齐阅读、争角色,排戏剧时,油然而生的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民族精气神,我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奋进新征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持不懈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要继续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培养更多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朋友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让我们携手并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华龙区长盛常开。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