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神是谁?
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然后家里全都是搞文学或者文史,还有教育工作的。所以我小时候包括文言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的成绩比较突出,中考语文是满分,高考语文是全省最高分。然后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障碍,所以我对文言文的学习、古诗文的学习也有一些心得。我很早以前就教小学的五,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这些年级的课程。在校外教完之后,他们到学校里考试,考文言文、古诗文,用我的方法既简单又粗暴,然后最后成绩又比较好,他们说我比较神,所以就把我叫窦神,是这么来的称呼。
后来我们刚开始做豆神大语文(原诸葛学堂)的时候,比如说得打一个品牌课程,我们就做一个文言文的课,因为这个是最有把握的。教文言文这个是教了很多年,而且口碑和效果都非常好,所以我就做了这个课程。刚刚主持人提到说从小学到初中不同阶段,孩子怎么去看待和学习古文,我简单说说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2.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它是先秦的口语,就是秦朝以前那段时期的口语删减而成的。它虽然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像有一些倒装是文言文采用的,而现代白话的是不采用。虽然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规则,还有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表述的方式,但它也是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简单的。比如说你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是文言文的,但是你会看到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他用的是以前清朝淘汰了大量生僻的词汇,只用了文言文的框架摆在这里,以前人教版教材一上初中用的文本好多都是清朝的文本:《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聊斋志异》,你会看到初一的时候都是这样的作品。因为清朝的文言文显然比汉朝的文言文要好懂。
3.课本的变化
以前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只有4篇到6篇文言文,可是现在小学三年级就学习文言文了,初中的文言文加古诗文的古代类课程,原来占比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现在占比是百分之五十一点几,超过一半。原来在语文课文中的文学教育内容只占到百分之五十几,现在占到百分之七十几了。
4.语文的变化
现在语文又回归到了文学教育本身,语文又开始看“文”,原来看“语”,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一些偏技巧化、偏工具化东西,现在看人文的东西多了,文言文也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所以现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文言文了,我把它分成两段来看,如果孩子还在小学阶段,要注重整体认知和通译,我来说一下这两者。
小学阶段怎么学?
第一,整体认知
首先你得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为什么要学唐诗宋词。在网络上有很多人说学唐诗宋词有用吗?我们干嘛这个年代还要学唐诗宋词,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方向是重视古代的东西,古代那些东西不都过去了吗?现在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觉得小学阶段的家长必须得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要知道它有什么用,家长必须自己知道。我们学古代的东西是为了从文学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汲取解决问题的力量。
什么叫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叫做”共情“或者叫”知人论事“。比如:我们想读懂李白的《行路难》,难道我们可以不知道李白经历了什么吗?要不然我们怎么读得懂呢?我们要知道李白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里,在那样的时代里的他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面对挫折的时候他有怎样的主张?所以我们学文言文、学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去了解一个又一个很优秀的人,在困境中坚持过来的人,他们在彼时彼刻做的抉择。所以就使我们能够轻易的获得一种能力,叫做“同理心和共情心”。
“同理心”就是知道别人做的抉择和说的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共情心“就是他有哪些情感,你能感同身受?你能体谅他?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这种”共情心“和”同理心“是非常关键的,你可以轻易的去团结别人。比如说我是个语文学习的尖子生,别人说语文学的好有什么用?用处太大,我从小到大我很容易联合鼓动、率领团结一大帮人陪我一起做事情。就像我做大语文这个事情,刚开始很苦的,刚开始也很没有前景的,但是我就是能够让很多人跟我团结在一起干这件事情,这都是因为你具有“共情心和同理心”。
从古文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态度
我们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完全还有另外一些视角,它是非世俗的、非功利的、非短期利益的、非局部利益的,让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更加豁达,让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可以更加长远,而不那么世俗,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自己钦佩的人。
最后,从古代文学攫取到解决问题的力量
第1个是榜样的力量:当我们看到很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榜样人物的时候,我们知道在逆境中这点事情算不了什么。
第2个是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文字本身赋予我们激动人心的力量:这些文字都非常的鼓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文字本身就有震撼人的力量。所以我再重复一遍,各位家长自己要知道,也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学习到那些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存在过的最有智慧的那帮人,他们解决问题和处事的时候的方法,能够学习到这些人解决问题时的胸襟和态度,非世俗的、非功利的、非短期的、非局部的,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和他的文字里攫取解决问题的力量。
所以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了这些加持,他就会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渊博自信的、能够非常乐观开朗的、有胸怀的这么一个人。
第二,重视通译
什么叫通译?就是在《窦神来了:文言文精讲》这个课上讲的那样,每一课除了给你讲背景,讲作者创作意图,再到文本本身,我要求每个孩子听完这个课不是听过去就算了,而是要把这一篇文章或者这一首词这一首诗从头到尾的串一遍,用自己的理解准确串一遍,要做到:第一,字字落实。原文中的每一个字,你的译文中必须得有对应。第二,尽量不改变语言顺序,使得表现出来的味道是神似于文言文的。这样有助于提高他对文言文的语感。小学阶段只要做到这一点就绝对足够,不管在小升初的考试、分班考试中,还是在整个小学的文言文这个领域里,都能名列前茅。所以小学阶段就做到“整体认知和通译”。
中学阶段如何学?
到了初中,重点只有一句话叫“对比阅读”。什么叫”对比阅读“?就是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考试也是这么考的,考一首课内的送别诗,给你来一首课外的送别诗,让你把学到这些东西迁移出去,所以要对比阅读你就得技巧分析了,你就得有文本赏析能力,你就得对技巧手法得开始分析了,就不停留在字词上了。
所以初中的要求更高一点,叫“对比阅读练习”,也比较容易,你也可以看一些各地的中考的题就好了。所以我再重复一遍,小学阶段是整体认知和通译,初中阶段是“对比阅读”。
很多家长问到语文新教改以后,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学习难度变化?首先:家长们放心,虽然文言文进入到三年级了,文言文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加大,但是小学阶段整体难度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诗词文言文都进入较早而已。但是早进入的这一部分的难度真的不大。
给家长的建议
所以我给家长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就是孩子在学习古诗文、文言文的时候,主要从两点下手:
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教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孩子读懂了的时候都要求他知道这首诗什么时候写,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文化背景比文本本身还重要,因为文本特别简单。
2.了解文学脉络:不但孩子需要了解基本文学的脉络,家长也得稍微有所了解,中国历史分为哪几期?文学史分有哪几期?这几大块上分别哪几个是最重要的?必须得知道哪些?这种通识性的东西,家长得自己有数,然后引导孩子掌握。
总结一下,对于提前进入的文言文部分,家长不用担心,它的难度不大,虽然三年级就进入,但难度整体不大,初中的时候难度才陡然提升了。所以在小学这个阶段准备的时候:
1.要让孩子学到的每一篇小的文言文或者诗歌,都了解它的文化背景。
2.让孩子从9~12岁这个阶段里掌握文学脉络比文本本身重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