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又是一波离职潮,要么钱没到位,要么做得不爽。谈钱伤感情,还是聊一聊后者吧。做得不爽,多半因人,且主要是“小人”。为何各种环境小人总能得志、屹立不倒?这部电视剧完美诠释。
《大明王朝1566》,迄今为止看过最棒的一部历史剧(近日正在重播),无论立意剧情,还是台词演技,均堪称神作。它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父子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向奸佞、皇权屡发挑战……
剧中,海瑞刚正不阿,倚仗《大明律》把气焰嚣张、无法无天的奸臣赶至穷途末路;奈何朝廷护短,铁证如山下治罪还颇费周折。究竟是何原因支撑奸臣逍遥法外?大概归为三种情形:
品行差,未必没能力
奸臣首推严嵩父子,把持朝政20年,党羽遍布,前仆后继的清流贤臣、甚至储君裕王,无不在设法倒严,而前者始终稳坐钓台。其根本就在于——严嵩是唯一既懂逢迎圣意,又会驾驭百官之人。满足嘉靖老板的各种需求,又能震慑百官、驱能臣竭力做事,这足以令任一良臣望尘莫及。因此,嘉靖会护着他,会对严氏父子的飞扬跋扈给予忍耐。
严嵩(对儿子严世蕃):二十年了,你爹不光是杀人、治人、罢人,也会用人。国库要靠我用的人去攒银子,边关要靠我用的人去打仗,跟皇上过不去的,要靠我用的人去对付。是大明朝离不开你爹!只要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
其次,奸臣还肩负着替朝廷敛财的重任,封建历代如此。《大明》开剧就是:国库亏空了!没钱,朝廷巨额开销怎么办?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怎么办?内忧外患都要钱!这时,唯严党最先站出提议“改稻为桑”,就是拿百姓的稻田改种桑树,养蚕产丝,以出口贸易填补国库亏空。这种压榨百姓、替朝廷变现的勾当,哪位忠臣能干?
再者,巨贪们搜刮民脂,对朝廷随时可以套现。富可敌国的贪墨之财,纵其挥霍不过九牛一毛;待养肥之日,一旨"抄没家产、革职查办",就变民财而入皇家,何乐不为?这好比邻里告状:你家的猪拱了我家的菜!你会为此把猪办了?当然不!睁只眼闭只眼,等养肥正好宰杀过年。
当然,直到后来,嘉靖发觉严嵩已无法控制其党羽,下属各自为势、胡作非为,不得不收网倒严。
心不狠站不稳,借刀杀人
严嵩倒台,嘉靖帝丧失一把牢固而舒适的保护伞,忠奸平衡打破,被严党压抑良久的清流臣子蜂拥而来,甚至开始了对皇权的蔑视、挑衅。
嘉靖(对请愿抗议的百官):要是严嵩还在,他们敢这样?
此时,嘉靖只能另请一位凶狠打手,来抵挡清流一派。于是,吕芳卸职、陈洪登台,一个心狠手辣、肆无忌惮的小人,转身而成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权力与内阁齐肩。
小人不愧为小人,把无耻与狠发挥得淋漓尽致:上台就暴打表面讨俸、实则反对嘉靖修殿的百官,惹怒清流;欺负杨金水、示威黄锦,鞭笞众太监,得罪前任吕芳旧僚;带走皇孙世子的红人冯保,肆意毒打欺凌,开罪于储君……所有人都被他践踏脚底,显然最后只能是失败的下场。而嘉靖老板,只是利用他这把匕首,震慑百官、制衡权力。待朝野风平浪静之日,便是匕首销毁之时。
嘉靖(暗观陈洪欺侮冯保):“今后能杀陈洪的,大约便是此人!”
无才无德无用,无可救药
当然,除了靠本事而不倒的严嵩,时机未到而不倒的陈洪,还有一类小人是会分分钟挂掉的。
国库亏空,严党推行改稻为桑,兼并土地百姓必然不从。浙江布政使、按察使郑泌昌、何茂才,真是无才无德,既不肯为民请命,又不能左右逢源,甚至不愿错失这捞财机会,欺上瞒下,天怒人怨。
秧苗刚插,百姓不从,趁着端午潮讯,毁堤淹田,要冲掉浙杭九县土地,逼百姓就范。并且,谎报河堤失防以马宁远替罪;为逃避追责,施美人计陷害新任知府高瀚文;私放倭寇,栽赃查案的海瑞……简直罪大恶极!直到签字画押、审判出局时,还气焰嚣张地为小人之态辩解。
郑泌昌(伏罪时叫嚣):文官袍服上织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绣的是兽,穿上这身袍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
可见,并非真的是皇帝闭目塞听、小人屹立不倒,实际是:确有能力显赫者,不宜妄动;尚待利用者,伺机而动;毫无价值又道德败坏者,分分钟出局!
剧终嘉靖那番言论,正是对忠奸臣的客观评价,既含道理,又有权术,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嘉靖: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纵观该剧群臣:海瑞刚正少功,徐阶老成少用,赵贞吉逢源露奸,高瀚文腐儒气重,吕芳谋远难自保,高、张亢奋欠稳成……只能感慨:为臣者,当做胡宗宪!
胡大智若愚,出于严党而远离争斗。一心抗倭,为君分忧;惩恶举善,造福百姓。最关键公私恩怨兼衡,谏言高瞻远瞩,不失为国之栋梁。
胡宗宪(对嘉靖追责严党进谏):国事艰难,如果兴起大狱,牵及内阁和六部九司,大明朝立时大乱,臣恳请在适当的时候再彻查。
注:仅代表个人观点,人物参照《大明王朝1566》剧情,与史实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