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8年,大家都在各自的时区里“闯关”

前两天刷到班级群里有人发消息:“今年是毕业第8年了,有人组织聚会吗?”消息底下零星飘着几个“没时间”“娃太小”的回复,突然意识到,那个说着“十年后要当CEO”“30岁前要周游世界”的年纪,已经悄悄过去了8年。


班长成了“凌晨三点的写字楼守灯人”


当年在班上永远坐第一排的班长,如今在互联网大厂当项目经理。上个月刷到他凌晨两点发朋友圈,定位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配图是半凉的饭团和电脑屏幕上的报表,配文:“第87次在工位过夜,突然想起大二那年为了筹备迎新晚会,在教室打地铺的日子。”


我们曾以为他会一路开挂:拿奖学金、进500强、升职加薪。如今他确实做到了,只是每次视频通话,都能看到他后移的发际线和永远挂在脸上的疲惫。有次他笑着说:“当年写简历时把‘抗压能力强’当优点,现在才知道,这四个字背后是凌晨三点的微信消息和永远改不完的方案。”但说起团队刚拿下的新项目,眼里还是会闪过当年在讲台上发言时的光。


睡我上铺的兄弟,在创业失败后摆起了咖啡摊


大学时总翘课在宿舍打游戏的阿浩,毕业后做过销售、开过网店,去年突然在朋友圈宣布“转型咖啡手艺人”。上周路过他在小区门口的移动咖啡车,他正戴着围裙给顾客拉花,奶泡洒在操作台也不慌,笑着说:“当年在宿舍煮泡面都能把锅烧糊,现在居然能调出二十多种风味的拿铁。”


聊起这8年,他说最惨的时候卡里只剩300块,在出租屋吃了一周白粥配榨菜。“但你看,现在每天能认识新客人,听卖早餐的阿姨讲她女儿考上大学的事,比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有意思多了。”阳光穿过遮阳伞落在他晒黑的脸上,突然觉得,那个曾经被辅导员约谈的“问题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节奏。


隔壁班的“文艺女神”,成了朋友圈里的“晒娃狂魔”


当年总穿着棉麻长裙在图书馆写诗的小林,如今朋友圈里全是女儿的照片:第一次会爬、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画歪歪扭扭的画。有次在商场偶遇,她推着婴儿车,素颜穿着舒适的卫衣,怀里还抱着没喝完的奶瓶。本以为她会成为诗人或自由撰稿人,没想到她成了全职妈妈。


“刚开始也焦虑过,觉得自己的青春都喂了奶粉罐。”她边给女儿擦口水边说,“但有天晚上给她读绘本,她突然指着月亮说‘妈妈,像香蕉’,那一刻突然觉得,原来琐碎里也有诗。”现在她会在孩子午睡时写育儿日记,偶尔给母婴号投稿,“虽然没成为大作家,但至少没弄丢自己喜欢的事。”


而我,还在“按部就班”和“不甘平凡”之间摇摆


我呢,毕业后进了国企,从基层员工熬到小主管,有了稳定的工资和不大不小的房子,却总在深夜刷到同学的朋友圈时,突然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得太“规矩”。去年试着在周末学插画,画到凌晨却总觉得不如别人;想考证升职,翻开书又忍不住刷手机。直到有次回老家,遇到高中老师,他说:“你们这代人总怕走弯路,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标准答案。”


如今再看班级群,有人在讨论学区房,有人在分享副业经验,有人还在考公的路上坚持。8年时间,有人活成了当年想象的样子,有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却都在各自的故事里认真活着。就像《岛上书店》里说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本正在书写的书?


毕业8年,有人在写字楼里追赶KPI,有人在咖啡香里遇见陌生人的故事,有人在尿布和绘本之间找到了新的诗意。没有谁活得更“正确”,只是我们都在时光里,慢慢磨出了属于自己的棱角。下次再有人问“毕业8年大家都怎么样了”,或许可以笑着说:“挺好的,都在自己的时区里,认真地‘闯关’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