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留学热潮依旧不减,不少家长都将孩子送出国门,开拓一下视野。
然而,留学真的是一条稳赚不赔的 “金光大道” 吗?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留学光鲜的一面,却忽略了其中潜藏的诸多问题,“重点不是你把孩子送去美国学什么,而是他回来你让他干什么?”
如果搞不清楚,盲目送娃留学,很可能最后只是白白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
因为无论是打算让孩子回来,还是鼓励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独自闯荡一番呢?
无论哪种选择,都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
中美两国的教育的差异,根源其实在于两国截然不同的国家属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生产型社会,一直秉持着制造业立国的发展理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梯队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结构。从高高在上的厂长,到负责产品线的副厂长,再到车间主任、拉长,直至最基层的工人,每个层级都像是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零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制造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线性依赖关系特别强。打个比方,一个产品由十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合格率都是 90%,可最终整个产品的合格率却只有可怜的 35%。这就好比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集体表演,只要有一个人掉链子,整个精彩的节目就会瞬间垮掉。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扎实,对细节的把控极为严格,考试的标准更是高得吓人。有时候,考了 99 分都不行,因为很多人都能达到这个分数,想要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你就得考到 100 分。
再看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费型社会,走的是金融科技立国的路线。
这种发展模式决定了他们的人才结构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
一端是像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大佬,以及少数天赋异禀的天才交易员;另一端则是大量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
基于这样的人才结构,美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他们看来,天才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过分纠结于分数到底是 99 分还是 100 分,实在是没多大意义。
在美国,即便是 GRE 考了满分,也不见得就有多大的优势。因为在金融科技立国的体系下,只要那些天才们把关键的重点问题搞定就行了。对于从事服务性工作的人来说,考 99 分和考 70 分又有多大区别呢?难道考 99 分的人买回来的咖啡就会更香吗?
所以说,在美国,做伺候人的工作,水平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那么较真。
说了这么多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再回到留学的话题上来。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两国教育的不同呢?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你家孩子最终的定位问题。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送孩子去美国留学,结果孩子读的只是一所很差的学校,毕业后又回到国内,从事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家长们往往会觉得孩子在国外学的东西根本用不上,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但如果家长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把孩子送进哈佛、耶鲁这样的顶尖学府,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些名校里,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更侧重于所谓的 “领导力”,而不是过分执着于细节。
什么是领导力呢?关键就在于能否在某个方向上实现突破。
这里的突破,可不是说要你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而是说你要能够率先开辟一个新的方向,然后通过 “吹牛”,也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去吸引更多的资源,让别人来帮你把这个方向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就好比有人说要做一个电商平台,列出了一堆待办事项(TO DO),然后接下来就去招聘码农们来填坑,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这就是典型的领导型人才的思维模式。
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把资源聚拢起来,不管是自己招人来做,还是外包给其他地方的生产型社会去完成,只要最终项目成功了,那就算是大功告成。
如果你不想把孩子培养成那种靠讲故事、融资来发展的领导型人才,只是希望孩子留学归来后,踏踏实实地工作,那么送孩子去美国留学很可能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家里的小厂和美国的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根本不匹配。
小厂更注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而美国教育培养出来的领导型人才,他们所具备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在小厂的环境里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习惯开跑车的人一辆拖拉机,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开,也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在决定送孩子留学之前,不妨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兴趣、特长,做出一个更加明智、更加适合孩子未来发展的选择。
否则,盲目地跟风送孩子留学,最后很可能落得个钱花了,孩子的发展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