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连馍,是关中农村流行的民风民俗。每年农历五月下旬,用新麦子磨的面做成曲连馍,送给出嫁女的娃娃,因为形状是一个大大的、弯曲的花花馍,所以就叫“曲连馍”。
十里风俗九不同。同样是送曲连馍,就我们蓝田当地来说,各乡镇的曲连馍不尽相同。许庙一带人大多数烙的是传统的圆圆的曲连馍;马楼往下,甚至白鹿原上人大多是蒸的鱼形馍,取意为“连年有余”。希望女儿家年年丰收,年年富裕。
送馍的期限也大相径庭。蓝田川道一带,娃们过了本命年12岁,舅家就不再送馍了,但是辋川、白鹿原上、蓝田县城周围的一些地区,只要舅舅或者妗子仍然在世,曲连馍一般要送一辈子。老公和公公舅家每年都送一个大大的蒸曲连。过去讲究有几个小孩送几个小的,一个大的,现在娃少,也有小的送双不送单的说法。
我们小时候,舅家送的曲连馍是烙上的。先用老酵母发面,使碱,反复多次的揉、搓、汇。陕西有句方言:“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意思就是说面要多揉才劲道。烙曲连馍是个手艺活,每家都会请手艺高明的人来互相帮忙。你看:使碱、揉面、做花儿、翻馍……样样在行,有模有样。那么大一团面在他(她)的手中一下子变得很听话,揉、搓、捏,是那般自如。一会儿用顶针压圈,一会儿用木梳压花,一会儿用碗压型……各种漂亮的图案分别代表吉祥如意、美满幸福。中间再留一个圆圈。曲连馍做好时,锅恰好也烧得七八分热了,油正冒烟,只听“啪”的一声,馍被甩进大锅里,紧接着顺手转几个圈。面在热锅里发出“呲呲”的响声,乘势捏着靠锅的一角,一下子翻过来。瞧!黄亮黄亮的一层焦花,随之一股馍香扑鼻而来,弥漫着整个屋子……而这一切全凭经验,全凭掌握火候和碱酵——火大了容易烧焦,变黑,不好看,也不好吃;火小了馍没上焦花,颜色发白,也不好看,让人有没熟的感觉,产生不了食欲;碱大了馍发黄;碱小了馍发青……嗨嗨,如果你没有亲眼见过农村用那么大的锅烙馍,很难想象那么大、那么厚的馍,就用麦秸火这么慢慢地烧着、慢慢地烤着,让偌大一个曲连馍慢慢变熟。曲连馍又不能像平时那样用筷子扎眼眼。
馍一送到,按照惯例切一小部分作为回盘带回,其余的切成一指宽的薄片,分散给左邻右舍一大圈人家尝尝,人们一边品尝一边笑着议论:谁家的馍厚,谁家的馍碱酵好,谁家的馍白,谁家的馍掺了黑面……因为散馍是相互的,散出去的不光是手艺,更多的是娘家人的面子和名声呢!
现如今不用那样的大号锅了,也不烧麦秸火了,老一辈会烙曲连馍的人不是下世了就是老了做不动了,因此订蒸馍成了时尚了。大小都有。你只要告诉老板要几斤重的馍,啥时候来取,就OK了。付了钱,直接用白色塑料袋子一提,直奔亲戚家——简单方便又省心省事。当然也有爱好的人家,专门在蛋糕店给娃定做奶油、水果、鲜奶各种口味的蛋糕型曲连,又大又体面,同样寄托了舅家对外甥的平安祝福。
每当此时我都感慨,我也坚信:自家用酵母烙的曲连馍比馍店用发酵粉蒸的曲连馍好吃多了,既酥又香。只是很难再见那热热闹闹的烙曲连馍的场景了……
……发表于2018-5-25《作家摇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