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重建》:守护乡土之根,维系每一个家(5/10)

此书为笔者选择社会伦理主题5本丛书中第2本观察并研究中国社会本质的系列性经典著作之一。


社会问题: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结构


一、书籍简介

《乡土重建》类别是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岳麓书社。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书籍封面
思维导图


此书是费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全书共13章,并收入《观察丛书》。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会格局大变,但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和研究的价值。


二、读书经历


老实说,《乡土重建》这一本比《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有趣得多,即使小时候的我也这么认为。


一是内容阐释了千禧年孩子未曾经历过的建国初期农村的困境,颇有一种大开眼界、深深震撼之感。


二是语言较犀利直接,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看起来就没那么晦涩难懂。比起另外两部的学术论述,《乡土重建》那一针见血的透析从另一种角度观察到了在乡土重建中,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并展望了美好的未来蓝图。


小时候虽常在农村,但总是在享受农村,在农村的山清水秀与淳朴敦厚之中玩乐,却并未深刻感受到书中所讲述的困境内容,只认为农村是一个好地方,虽然没有城市的发达,但它有它独特的风味和存在的价值,人们的生活好像也没受太大的影响,所以认为农村一直保持记忆中的样子就好。


长大后成立了较为完善的世界观后,才深刻认识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在就详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读书感想


开始谈论感想之前,必须先说说本书的写作背景。

《乡土重建》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由时间可知,书籍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但书籍内的文章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分篇章发表于《大公报》。

当时的中国刚结束抗日战争不久,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大地被日军的铁蹄践踏得满目苍夷,农村当然也不能幸免。而解放战争时,中国仍未统一,不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是时间问题。那么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接踵而来的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于是中国学术界热烈讨论着国家统一后的重建问题,《乡土重建》便是费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乡土重建》很明显是以《乡土中国》为理论基础的,通俗地说《乡土重建》像是《乡土中国》的番外姊妹篇。

《乡土中国》勾勒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原则,《乡土重建》就在这个基础上阐释了当下的困境并提出了如何解决——即如何建设乡土社会的主张。


费老在书中将主张一分为二,一为基层社会建设的政治主张,二为经济建设主张。

而笔者又将其细化,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来解析:

(一)、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

正如费老自己曾说过的:“研究社会变迁实在是比较不同的文化状态而寻其过程罢了。所以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势必从他的文化状态开始。”于是《乡土重建》的开篇笔者感受到其想要探讨的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问题。

从实际上来说,这一变迁可以看成是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的更替。在此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农业社会经济匮乏,生活程度低,缺乏发展机会,物质基础受到限制,则对待经济的主要态度就将是“知足”;相反的,工业社会是丰裕经济,机会多,物质生活水平有显著德提高,则对待经济的主要态度就是“无餍求得”。


在经历过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接受的西洋文化越来越多,但经济不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更加贫穷。这不得不使人们陷入怀疑之中。而不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用丰裕经济来说即“科学愈发达,技术愈进步,技术愈进步,科学也愈发达”,为何说这是恶性循环,因为在现代技术下的大多数个人对于社会身份里的活动不感觉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享受,且在科学发达得太快、技术进步得太快的情况下,人们逐渐产生不安全感。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得到和平的生活?怎样建立一个与现代技术相配的社会结构?如何可持续地进行经济建设?这都是需要同时考虑的问题。


(二)、落后瘫痪的“小农”

小农经济自给性强。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就是一个个并存排列在无数村子里的独立小农。人们劳作耕种已数千年。


在小农之间很少分工,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而生产的,不同于现代经济的相互倚赖性,如缺少化妆品、首饰之类依靠都市供给的物品并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然而这种自给也会有生产停顿,当遭遇天灾人祸时,农民无法以降低生活程度的手段来应付,就会产生生产停顿,很传统的办法就是 “逃荒”。


所以费老将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进行了比较:工业社会现代经济发生危机会崩溃,而小农经济只会瘫痪,但并不是说瘫痪比崩溃程度更轻。


深层来讲,现代工业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分工体系,因此某一部门收到组奥伙食活动周转不灵,就会使生产停顿从而出现经济危机,从而崩溃。


而小农经济的瘫痪,是慢性的、逐渐加深的,是每个细胞逐渐在瘫痪,使生产能力的败坏,所以是更加严重的。


在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处于危险的局势。那就是中国经济中的生产细胞逐一破坏形成瘫痪。眼看一个一个细胞在消失,而大家还是在拖,一直要拖到没有了健全的、生产的细胞为止,到那时候,即使有机会改弦易辙走上建设之路,但每一个零件都已腐败,机器是无法使用的。


(三)基层行政的僵化

中国长久以来的暗疾,便是贪污和无能会腐蚀行政效率。中国以往的专制政治中有着两道防线:第一道是政治哲学里的无为主义。第二道是由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不过费老谈到,这种政治双轨形式被保甲制度拆除了。保甲制度并没有发挥它的本意,因为它是以数目来规定,而且力求一律化,因此在乡村中常存在官方和民方两套,就会产生纠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政府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堵住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把传统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关键破坏了,而并没有创制新的办法来代替旧的。


不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尝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里就不深究了。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在地方,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在基层自治事务中对老百姓加强启发和领导作用,需要把人才渗透到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地方自治事务中去。这是作者提出的建议。


(四)人才回不了家

书中这么说,其实人才“已经回不了家”是不愿,也是不能。一方面,几年的离乡生活将他们和乡土的联系割断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从而使个人感觉上产生了隔膜,城乡文化差异造成了城乡解纽,人才不愿回乡;另一方面,由于大学不是为乡土社区造人才,西洋知识在乡间无法应用,从而造成人才不能回乡的局面。“已经回不了家”会导致无法用新知识改良传统社会、产生寄生性“团阀”阶层等后果,进一步损蚀乡土社会,因此需要进行乡土复员,恢复城乡之间的循环关系。


(五)乡土复员

如果我们渴望走上一条安康的道路,我们应当向哪个方向出发?费老在这时提出了应该进行乡土复员。


乡土复员的前提是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就是解决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解决后,要想提高农民生活程度,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谋农民收入的增加,需要发展乡土工业。这需要大量农民的支持。


但是支撑这些发展的资本从何而来?费老又指出,得自己省出来,在现有生产品中划出一部分来,不加以消费而去换取生产工具,节约消费去创造资本。


在认真思考过后,费老又提出新的问题:

聚集资本应该采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还是不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呢?


如果土地问题得到解决,财富平均分配,实现了黎民不饥不寒的水准,怎样使乡土里的生产者将剩余投入生产?


中国的情形是否有实行这种路径的客观环境?


读完本书是我对于这些问题有了一个宏愿、透彻且清醒的认识,


这是由中国乡村与城镇、城市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的发展是一个由根到表、由里及外统筹推力发展的过程,他们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再往直白地说就是乡村的发展是需要和城镇甚至城市同时起步,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推进发展的结果。


宏愿是美好的,但是实现起来是非常艰难的,在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和数亿的人口大国面前,这种理想化的发展途径难以实现,对此作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读到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的国情一直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简单说来就是乡村发展内力和后劲不足,随之而来引起的社会成果分配不均衡。我们当下针对乡村社会,竭尽全力将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迈进正是《乡土重建》构想的现实行动版写照。


立足现实、立足当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这种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和宽宏深远的发展眼光,的确值得我们敬佩。


作者在书中关于乡村发展的种种问题解读和设想在新时代的当下大多都有现实版的对应举措:


对于基层行政的僵化问题,现在有放管服改革和权力下移、人才激励机制;


双轨政治问题,现在有民族区域自治和群众自治制度;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问题,现在有农村环境、厕所革命、移风易俗等乡村综合治理;


人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问题,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使得全民奔向幸福小康;


针对乡村致富和长远发展的问题,有国家级宏伟大战略—乡村振兴计划(包括家电、技术、人才下乡,乡镇龙头企业、乡村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扶贫小额无息、贴息贷款,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总而言之,中国人很难摒弃千年的“乡土性”,那就要求我们立足根本:

守护乡土之根,才能维系好每一个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