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问题你埋怨责怪他人吗,责怪命运不公平吗?经常抱怨自己的处境吗?经常抱怨自己的朋友、家人、同志、甚至陌生人吗?这些底层都是受害者模式,彻底解脱必须妙转受害者思维为创造者思维!
01
生活中很多人为什么走不出悲惨生活?
如果我告诉你,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悲惨,是因为悲惨是他们的选择,你会怎么看?
有的人天天抱怨自己,升不了职,怀才不遇。
有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找不到对象,童年缺爱。
但真实的情况是,即便你把升职加薪的机会放到他眼前,他也可能会视而不见……
给他找个对象,各方面条件也不差,两人相当般配,最终的结果也有可能还是没办法走入一段关系……
“为什么我找不到对象,找不到爱情。”
“为什么我的生活一直如此悲惨?”
看了这些例子,或许你有些震惊,但这种模式却显著的在很多人身上长年累月的循环。
是的,即便前方有N条可以走向治愈和幸福的路,有些人也要持续走那条艰辛的不幸福的充满痛苦的路。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种思维模式:受害者模式。
02
“都是别人对不起我”
受害者模式的人有哪些典型特质?
受害者模式的核心特点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总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和弱者。
在这种模式里,当事人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凄惨、无助的境地,而与之相关的人却可能非常不道义。这种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总是对周围的人充满怨恨,所以他总是在控诉。
严重者即便客观上别人并没有明显做出对不起他的事情,他也要到处搜集证据,或者不自觉地引导别人做出对不起他的事情,以确认自己的受害者的身份。
可是,当你以一个弱者的身份自居的时候,这个世界都会被你投射成一个可以任意欺负你,蹂躏你的凶残的世界,太阳太大,也无法照耀到你,美好再多,也与你无关,因为你的世界不允许出现这些东西。
一旦美好降临,你就没有机会做受害者了啊。
03
为什么有人甘愿处于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看上去是一种自虐的方式,那为什么有些人还跟成瘾一样,逃脱不了这样的生活呢?
那是因为受害者模式也有一定的好处:
(1)好处一:"我是无辜的”
在受害者模式的归因体系里,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无关。
“我是无辜的,都是他不好”,“一切对我是不公的”是这类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每一个足够成熟的成年人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了。
这就意味着不管外界怎么样,你要尽可能的促成事情朝你想要的方面发展,我们愿意为这个努力,也知道如果努力不成功,愿意为这个失败负责。
当一个人执着于外界或别人的错误时,其实他在幻想外界或别人改正,为他的不如意负责,而不是自己为自己负责。
受害者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可以躲避在这个模式的背后,心安理得的不成长,不进步,不负责。
我都这么悲惨了,我都这么冤枉了,我有什么错?
(2)好处二:维持一种虚假自恋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缺点,但不是每个人都用勇气去看一下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好的一面,都避免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因为不好的一面会威胁到我们的核心自恋。
受害者模式的人使用的防御机制跟“否认”很相似,否认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
通过这种防御,个体借以维持自己虚假的自恋———-我是个受害者,我永远没有错。
一个过于自恋的人是很难有能力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的,为了维持自恋,他会对自己不足的一面视而不见。
所以一个受害者并不是什么都获得不了,他至少在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是的,“我没有错”是种心理上强大的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有钱算什么,吃苦算什么,缺爱算什么,受穷算什么,升值加薪更是不值一提。
(3)好处三:获得无条件的关注
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经常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安慰,甚至遇到愿意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
所以,以至于“当弱者”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些人获取关注和爱的途径。
另外这些人,还可以趁机摆脱掉一些本该具有的潜在的竞争:“他已经这样子了,我总要让着他一些吧。我怎么好意思跟他竞争。”“算了,算了,他已经这么悲惨了,我退出了。”
严重的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可能会经常飘着这些话语:
“唉,这就是我的命啊,有什么办法”。
“我就是注定要受苦的。”
“没人喜欢我,我就是注定要被欺负的。”
表现出来,这些人会具备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控诉性、无奈性、悲苦性......
04
受害者模式里的人
看不到自己强大的一面
当一个人深陷于“受害者模式”的思维里时,他就很难有疗愈的可能,因为:
(1)受害者看不到自己强大的一面
当一个人处于受害者模式里的时候,他就自动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力、无助、被动、只能承受的角色里,而看不到自己有力、强大的一面。
一个人持续的认为自己弱小,就会陷入无力,持续的认为别人有问题,自己是受害的一方,就看不到自己可以行动的动力。
一个没有动力的人,指望自己能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这样的人除非他自己能够看到,受害者模式或者弱者模式本身就是导致他目前困境的一部分,不然他就持续的在这个泥潭里纠缠,而找不到从泥潭拔起的意愿。
(2)受害者不想长大,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会给一个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有些时候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但我们每次提到原生家庭,只是为了让你知道很多问题的来源,从而能够让自己摆脱掉这种限制。
但很多人知道了原生家庭的很多信息后,似乎终于找到了控诉的靶子,每到不如意处,就把自己的父母拖出来批判一番,但是对于后续的处理和应对,似乎从来都不想。
是的,父母是曾经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的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东西已经不可逆了。
我们知道父母的局限和不当,是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些局限,绕开这些不良反应模式,不是为了让你从此以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自居,再也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毕竟,成长,进步,负责这些都很有挑战性,让我们离开我们的心理舒适区,直面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受大量的风险。
(3)受害者会逐渐贪恋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一旦一个人养成了以受害者模式换取别人的同情、安慰、关注甚至帮助的模式,他就很难再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取应有的收益,尤其是当一个人以这个模式沾沾自喜时。
他会贪恋人们因为同情而送给他们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很难再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得因为自己能力而带来的人们的佩服、尊敬和感激。
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能给人带来好处,即便是不够良好的模式,也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如果看不到这些好处,不承认自己享受了这些好处,并且没有毅力和坚定的要跟这些所谓的好处说再见的心,就很难摆脱掉原来模式的制约。
05
一个受害者模式的人,
该如何走出悲苦之路?
受害者模式的形成跟早年患者的原生家庭有一定关系。
如果父母就是受害者模式,发生了问题喜欢剔除掉自己负责的部分,倾向于把自己往受害者或弱者里面套,久而久之,孩子也可能形成了这种模式,越来越以“弱者”自居。
直到把整个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
而在有的家庭中,孩子之所以形成受害者思维,是因为在早年的家庭环境中,他曾经靠这一模式获取过父母的关注和爱。
比如有的小孩在学校里适应不良,无法融入集体。这时她会发展出“经常生病”“病怏怏’的模式来取得集体的关注和垂怜,几次凑效后,林妹妹式的弱者就成了她一贯的思维模式,一直到这种模式不凑效,再也取得不了原先具有的效果。
关系是人的一面镜子。
当你持续的总是觉得外界总是在伤害你,或者迫害你、对不起你,务必请警惕起来,看看你是否已经不自觉的走入了“受害者模式”,因为,如果你内心有受害者模式的话,外部的世界一定会被你投射为“施害者”。
所以,仔细地审视一下在关系里,你是处于负责者,还是推卸责任者,你是强者还是弱者,你有没有总是再找别人的问题,而不是发现自己的问题?你有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你。
反省这些会让你更好的看清自己真实的样子:是个不停找借口的弱者还是个用行动说话的强者。
做一个强者,就意味着真正的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
当你内心真的想变强的时候,你总能找到无穷的力量,并且全世界都会被你的能量吸引,而潜意识里都会来帮你。
相反,如果你就是想当一个弱者,就是不舍得离开那个受害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外界任何的帮助都没有用。
虽然你口头上说,要变的更好,变的疗愈,变的有钱,变的有爱,离开家暴,离开困境,离开受穷,但那都是扯淡。
因为你最想要的仅仅是留在此地,决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