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相知相惜,万物万般皆有序。
年少的时候,听过许多好书,有余钱的时候也会去买来实体书看,也看了一些电子书,可因为种种原因,终究还是落下了一些。
去年,看到男友那里有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拿来看了,印象中,这本书的存在就像《月亮与六便士》、《小王子》。在初高中就熟识名字但一直忘记寻来看。那时候在寻思什么,好像在寻思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记得我去看《复仇》、《在路上》、《百年孤独》,装什么成熟深沉,经典的看不懂,白蒙了一层灰土。
而后,好像就很少追欧美名著了。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厌恶的,总是不懂,硬生生的文字会让人失了读书的乐趣。
我以为我会喜欢这本书。事实上,它也的确在我的床头呆了许久。书很薄一本,最少和很多长篇小说相比是这样的,容易产生看的初欲望,但其实,我反复拿出过好几次,都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经典总有成为经典的理由。犹记得我在十八岁时读《挪威的森林》和在二十五岁时,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可能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很多遇见,要在适合的年纪,适合的位置,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很多东西,也要在适当的年纪,恰好的时候,才能有一种灵魂的共鸣。
奔三的年纪,我在书里看到的言语幼稚、粗鄙要比霍尔顿的迷茫焦虑来的多。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总有一种这是本纯青少年读物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前几天,和朋友追一部电影《进击的巨人》。90后的日漫人大概都懂那种暗黑、血腥、杀伐的日漫风,一种“毁灭吧”的中二气息。可当我们走过口吐芬芳,不惧天下,狂拽的年纪,再来看那样一群小子,居然也会有种揍人的冲动。就是这样一种情感吧,我恨不得把霍尔顿和他身边一群“狐朋狗友”,揪出来暴打一顿,然后指着鼻子说:毛都没长齐的小子,一天天不好好学习,想什么那!
虽然有种与年纪不相符的幼稚与别扭,但不得不承认,它让我找回了一种熟悉感。对书的熟悉,耳畔伴着悠扬的歌声,然后沉醉于史书古籍、文人古诗的浪漫,那种感觉不亚于伴着满天星光,踏浪而行,静谧且无垠。
我找到了很久不曾点开的电子阅读器,像是重获失联已久的宝贝。这本是一件不抱希望的事,那些在曾经看过的书籍上的勾勾画画居然还清晰的保留着。你看,人生路的每一步,可能会被遗忘,但却不会白走。断断续续的痕迹,便足以勾起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便是脑海里潜藏的记忆,或许也曾是按下自己对人生一知半解的钥匙。
原来,人生会错过的,不仅仅是身边人。总感慨于自己遇见的太迟,故事已太过幼稚。这看似后知后觉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醒悟。当我们开始觉察错过了一份独属于青春的痕迹时,何不恰恰是属于成年人的浪漫式。
有些书不适合遇见的太早,没有年少的欢愉,有些书遇见的太迟,已然过了欣赏肆意的年纪。
错过了一个人,一本书,细想来,大抵都是一种人生不可填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