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的生理性情绪包括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其中愉悦和不爽是一对孪生体,他们都来自于“存在感”,当一个人的存在感被满足时,他就会感受到愉悦;反之,存在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感觉到不爽。而愤怒和恐惧也是一对孪生体,他们同样来自于“存在感”,当一个人存在感的边界被侵犯时,他就会感觉到愤怒;当侵犯你边界感的力量太过于强大时,使你感觉到无能为力时,人就会感觉到恐惧。持续的经历恐惧,会使得我们的大脑充满了对恐惧的想象,于是人就会感受到“焦虑”;如果恐惧的对象是外在环境对自己的评价,人就会感觉到羞耻(即“社交恐惧”)。
恐惧是一个人的边界,影响我们做出深层次改变的,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的恐惧感,我们的人生边界往往就是我们的恐惧边界(存在感边界);恐惧也是一个人的动力,让我们感觉很爽或者让很愤怒、很恐惧的因素,往往也是促进我们突破自我的元动力;恐惧还是一种痛点,任何一款产品,要不就是让人用起来很爽,要不就是能够让人抵御恐惧,否则产品粘性一定不会太高。医疗和教育产品之所以会火,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对生存和发展的恐惧。
(二)
人的本性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为了“求真”,人类一切情绪背后的根源,都源自于对生存要素的追求。当存在感被满足时,比如采摘到果实、捕获到猎物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愉悦;当果实被采摘完了,或者动物已经被捕猎干净了,我们的存在感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不爽;当果实或者猎物被其他部落的人抢走时,我们的存在感边界受到了侵犯,于是就会愤怒;当出现天灾,部落里的同伴纷纷冻死,我们的存在感受到了侵犯,而且力量过于强大、让我们无能为力,于是就会恐惧。这些情绪的背后,无不体现了我们对生存要素的追求。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焦虑呢?比如,如果没有篝火,一到冬天的时候,气候过冷,部落同伴都会纷纷冻死。由于每个冬天,像这样的事件都会重复发生,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并不需要等到冬天来临了才会感觉到同伴的死亡,往往刚进入深秋,气候开始转冷的时候,根据过往经验我们就能够提前预判到寒冬即将来临,于是整个秋天我们内心都会感觉很低沉、很郁闷、很焦虑。这本来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警示着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准备过冬;可是这种情绪继承下来之后,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变成一种深刻的焦虑感,影响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因此,焦虑感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认为现在有事情没完成,而且这件事情对我的生存很重要,因此我需要尽快完成这件事。焦虑感处理得当,会变成激发我们做事动力的催化剂;如果处理不当,不但激不起任何做事动力,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认知瘫痪,更加想要躺平。
(三)
了解了上述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呢?
愤怒、恐惧和焦虑,都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其背后往往暗示着我们的生存感正面临较大的威胁。
当出现愤怒、恐惧和焦虑情绪时,我们不应该自我压制,更不应该自责,而是应该深入剖析自己的生存感,发掘问题真正的根源,从源头开始解决问题。无论问题解决与否,都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这不但不是我们的性格缺陷,反而是我们的进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