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风光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说起桂林,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里独特的鬼斧神工的青山和秀美的清澈如镜的绿水。以“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来概括桂林山水,既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又富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人们常说,桂林处处是风景,是的,到了桂林,您每到一个地方,都仿佛打开了一幅幅美丽迷人的风景画卷。比如除了桂林和阳朔风景区之外的兴安灵渠。
记得那年春节,受好友之邀去桂林兴安灵渠游玩,于是,我带上我家小顺子欣然而往。对于小顺子而言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旅行,一路上叽叽喳喳、欢声笑语,旅途自然是相当的愉快!
到了兴安,刚出高铁站,好友小谢已经开车在车站外面等着了。由于时间还早,小谢说他还约了两个阔别已久同学晚上去他家喝酒,我们便决定先去灵渠游玩然后再去他家一起欢聚。很快我们就到了灵渠景区的前门,进了景区之后,小谢尽地主之谊做起了我们的导游。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于公元214年凿成通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距桂林市区约75公里。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难向北)和兴安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美誉。
灵渠的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的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相互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拦河滚水坝,铧嘴筑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铧,使湘江水“三七分派”。灵渠南、北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全长36.4公里。
南渠,全长33.15公里。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南陡起,经飞来石、泄水天平、马氏桥,穿过兴安县城,到大陡湾,长3.15公里;第二段自大湾陡,穿过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岭太史庙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长0.95公里;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云霞桥有砚石水汇入,流经灵山庙,至赵家堰村附近汇入清水河,以下即称灵河,长6.25公里;第四段从从清水河汇合处起,经鸾塘、车田、到灵河口汇入大溶江处止,通称灵河,长22.8公里。
北渠,全长3.25公里,开凿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自北陡向北,经打鱼村、花桥、至水泊村汇入湘江。灵渠河床多为泥沙结构,有少部分由卵石和泥沙构成。
在灵渠风景区内还有四贤祠、状元桥、鹊桥、美龄桥、飞来石,古榕吞碑等景点。
四贤祠,原称灵济庙,元朝廉访史也儿吉尼为纪念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州防御使鱼孟威“四贤”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兴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广西巡抚陈元龙曾重建“四贤祠”,后又倾塌。现存二层古式建筑,为1982年重建,还增置了游廊、东西门楼、小榭等,,面积851平方米,祠院占地2500平方米,祠内塑“四贤”像供人瞻仰。
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四川峨眉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方才建成。另外,还有状元桥、鹊桥、美龄桥,古树吞碑等景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接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此次兴安灵渠之旅我为小顺子拍摄留念的几张可爱的美照:
1988年,灵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四个项目入选择偶尔康康康康康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1年1月,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灵渠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南有灵渠,北有长城,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景区还被评定为AAAA级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及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是桂林兴安县的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