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叫《专业的陷阱和熟练的无能》,读后颇有感慨,以记。
古人云: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本文所想要表达的是事物专业化追求要适可而止,而不能太过追求完美,否则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完美主义,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需要引起警觉和注意。 那如何防“过”,避免“专业的陷阱和熟练的无能”呢?个人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在工作中克服完美主义对追求过度专业化的影响。
合适的即是最好的,我们在各自岗位和专业领域内,对于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以此要求来把握,而不能以自己偏好来过度追求专业化,不计成本、不看得失,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损失。
二、 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核心,梳理企业职能,合理设置组织架构,按照职责开展工作。
企业管理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或数个职能的偏废都会给企业经营的结果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按照自己的喜好过度追求某些职能或工作的过度专业化,偏废某些工作,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完成造成较坏的影响。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职责设计都是基于战略目标的达成而做的职能上的分解规划,都是围绕着企业目标。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告诉我们,应该要做什么,如何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哪些工作是权限范围内的,哪些工作是需要跨岗位跨部门协作的。我们要清楚这些界定,也得按这个分工权责来执行。
三、 推广企业价值观,统一思想,培育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让企业的远景目标成为自己工作的标准。
企业的使命远景应该成为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对完成企业战略目标有贡献的工作就是高绩效的。如果企业真做到了这个效果,做到了这种文化的植入渗透,那就不用担心专业的陷阱和熟练的无能。
个人以为,当企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在很多领域内专业性和熟练性做得还不够,还要持续发力去强化才行。例如,成熟的产品,比如可稳定量产的设备和工艺,等。如果没有持续追求专业和熟练的员工队伍,我们的新材就是空中楼阁。这是我们的产品本身就是工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产品所决定的。我们的多个专业领域部门,如研发、工艺技术、设备,都还有很多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有待攻关,我们的工人,大多是新招和正在计划要招,还远谈不上熟练。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警惕专业的陷阱和熟练的无能在某些部门和专业的操作中的带给我们的危害。我们应该有批判的借鉴这篇文章,接受其积极的一面,抛弃其偏颇的一面。
附:《专业的陷阱和熟练的无能》原文
经营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口语统一是每个企业人要用最大的细心和耐心去把握的一对核心关系。经营太强势,管理太弱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管理太强势,经营太弱势就会形成所谓的“过度管理”,也就是刘家雍老师这里说的“专业的陷阱”。民营企业的老板多数销售背景,很自然地重经营、轻管理;外企经理人专业背景强,对客户、市场、产品的关注度往往不够,更容易有掉进“专业的陷阱”的倾向。华为在向“IBM”等公司学习的同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背后有这个深意在。总而言之,还是靠在经营与管理之间“拧麻花”。
(肖知兴)在我多年关于创新与领导力咨询的经验,最常听到企业老板抱怨的一句话就是:“某某高管业务能力过硬,但是可惜高度不够,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某某高管忠诚度高,做事认真负责,很有执行力,只是创新能力不行,不具备开创性。”这些都是一般企业里最常见的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不论在哪个职能体系里都可能发现,高技术的,一头钻入技术的细节,非常在乎自己的“专业坚持”,活在专业的较劲与追求当中乐不可支;搞HR的则沉醉于各种管理工具与模型当中,通常这种人工作还很认真、付出很大,遇上问题跟其他部门绝对不会轻易让步,必须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捍卫到底。这种类型的人越多,企业里的“部门墙”就会越来越高、壁垒分明,轻则组织沟通效率差,事情很难办通,重则彼此坚持己见,互不相让造成组织内斗。这个现象通常发生在职能专业性强的领域,如研发、HR、IT、财务、法务等部门。大家都是专家,各有所长通,通常一辈子也都是干这一行,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就会掉进我称之为的“专业的陷阱”之中,再也看不到外部真正的事实。这些人由于太过沉迷于自己领域的专业性,往往会忽略了企业的终极目的,对专业的坚持所为何来?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最终到底该创作什么价值?彼得德鲁克谈到创新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几个症状之一,就是企业过度沉迷于“对精华的迷恋,与对溢价的过度追求”,也就是太过追求完美,把自己导入了一个死胡同。
同样的概念,创新大师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滕森在他的《创新者的窘境》与《创新者的解答》等书中也一再提及,过度追求高端客户的满意与技术、品质上的完美往往是优秀企业最终会被颠覆的根本原因。
华为公司任正非同样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告诉华为员工:“不可追求完美”。初看之下,好像违背常理,多数的管理理论都教我们要“追求完美,止于至善”,事实上确实也有很多企业靠这种精神取得重大成功,日本公司丰田汽车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老子道德经给这个情境提出了很好的解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专业的追求当然是很重要的,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不通过这个坎,很难取得成功。但是一旦成功之后,企业或个人就必须警觉,避免掉入这种“专业的陷阱”或者“成功的陷阱”之中而不自知。这些现象在观念上并不深奥,老妪能解,但是落到了实务上,大家就很难脱身。每个人在划分清晰的岗位职责上各尽其责,久而久之,屁股决定了脑袋,思想开始僵化,本位主义出现,部门之间各有坚持,遇事互不相让,大家都只看到之间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难怪老板要概叹:这些人高度不够,无法换位思考。
如果这个现象是发生在老板之间自己身上,那就更麻烦了。企业的成功往往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主角都是CEO,老板们的“专业陷阱”就是他过去的成功的经验,成功经验是会让人上瘾的,一旦尝过,就相信可以不断地复制。可惜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每个成功,在成果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作废了,新的挑战又将来临。在组织中和“专业的陷阱”相类似的还有一个现象,我称之为“熟练的无能”。
和过度迷恋专业类似,这些人也是长久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习之而不察,每天重复地做些早已习惯的事务,有时候真的闭着眼睛也会做。这些人看似从事一些高难度、高技术性的专业工作,但是其实在多半的情形中,未必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只是熟练的操作;所谓的“多年经验”,不过是把刚出道时学会的一些经验重复了十年而已。
熟练无能者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确实熟悉至极的领域,但是由于心态不正确,早已停止学习,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只是一些标准动作而已。这种现象,我所看到过最可怕的就是发生在医生身上,由于社会上医疗资源不足,医生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可能要看上一、两百个问诊病人,症状多半也是些感冒、拉肚子等等小病。有些医生,一看你进诊间已经决定好给你开什么药了,几乎已成为反射动作,一切都是如此“理所当然”。这种基于过度熟练,而失去警觉,把每件事都标准化的处理,一遇上比较特殊的情况,很可能就会产生误判而造成误诊,或者延误病人该有的治疗机会,这样的医疗纠纷时有所闻。
很多人听到过管理上一个关于“三个石匠”故事,第一个石匠描述自己的工作是神圣愉快的,因为他在为自己的信仰打造一间教堂,第二个石匠则是很骄傲地说自己是一个石头工艺的专家,是个专业的石匠;第三个则觉得自己没什么大了不起的,就只是打份工,做好分内工作罢了。一般我们都会把重点放在强调第一个石匠身上,认为这才是愿景的力量。可以让一个普通的石匠对自己的工作有强大的使命感,或是用来批评第三个石匠,看他多没有追求、不能成长。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其实真正对组织造成伤害的是第二个石匠。第三个石匠最多只是无法法则创新力量,而那个自命不凡的工匠,执着于自己的手艺,却并不真的知道他从事工作的最终目的,他愈是专业、执著,愈是有可能误导组织整体的发展。
如果不幸的,他其实在骨子里只是个熟练工,却自命专家,那这种人反倒是组织力最让人伤脑筋的一群人了。你的公司里,有多少人正在“专业的陷阱”或“熟练的无能”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