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令无数人折服。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
但她的一生,也是普通女性的一生。
面对动荡岁月,她选择笑对苦难,用坚韧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读懂林徽因才明白,女人一生中最硬气的底牌,不是家境多好,不是学历多高,更不是嫁个好人家咸鱼翻身,而是时刻做好这3点。
01.
坚守自我,理智成长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的书香世家,父亲林长民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而出身于商贾之家的母亲何雪媛,从小不仅没受过什么教育,还骄纵惯了不懂持家,实在得不到林长民的半点温情。
他们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
林徽因与母亲住在后院,每次当她开心的离开父亲从前院回去找母亲的时候,总是会听到母亲对父亲的无休止的数落。
小小的林徽因每次看到母亲落泪,都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林徽因的大姑母给林徽因打开了一扇窗。
姑母林泽民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位知书达理的姑母,教会了林徽因读书识字,也教她打开了眼界。
林徽因聪慧好学,父亲称她是天才女儿。
读书开阔了林徽因的见识,她不再被困在父母的情感纠葛中无法自拔。
她十三岁那年,家里人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举家搬迁到天津,而林徽因选择独自一人留在了北京上学。
她当时一边上学,一边将父亲留个他的家事打理地井井有条。
1920年,父亲有意培养她,决定带着林徽因去欧洲游学。
父女二人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各地旅行。林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的宽大,她被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所折服,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
后来父亲到剑桥讲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圣玛丽学院进行学习。
当时他们租住在剑桥旁边的房子里。
林徽因的绝代容颜和才情,令许多中国留学生心生爱慕,但她都不为所动。
后来,徐志摩多次来他们家拜访,但林长民总是忙于公事不在家。
渐渐地,他跟林徽因熟络了起来。
徐志摩爱上了这个聪慧漂亮精灵般的女孩。
徐志摩当时已婚,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还是无法自拔的为林徽因的气质与才情所深深的倾倒。
徐志摩这样的青年才俊,满足了所有少女对浪漫爱情的幻想。
他们在康桥上相拥,许下诺言。
但林徽因却没有因为这份浪漫冲昏了头脑,她明白,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面对残酷的现实,林徽因说: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她的这份清醒与冷静,恰恰是她坚守自我,做出的理智选择。
“认知的本质就是做决定,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
认知决定选择。
当一个人的认知足够高,即便身处低谷与暗夜,也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02.
培养自己的潜力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建筑系不招女生。
林徽因知道抱怨无用,她采取迂回战术,选择主修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偷偷地为自己的热爱努力着。
在学校,她经常与男同学们一起熬夜画图,饿了就喝几口水顶一顶,累了就伸个懒腰继续学习。
正当学业渐入佳境之时,林徽因却收到父亲突然去世的噩耗。
悲痛万分的她,虽然恨不得马上回国,可是林徽因又想起父亲的教导。
她知道,只有让自己真正地强大,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从宾大毕业后,她和梁思成一同回国,到东北大学任教于建筑系。
当时东北大学首次创建建筑系,没有教材,她就一页页的写,一幅图一幅图的画,没有影像资料,她就把学生带到沈阳故宫实地讲解。
九一八事变后,教学被迫中断,但林徽因没有停下来。
她想为支离破碎的国家做一点事,于是她决定在中原地区开展古建筑勘察和保护工作。
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等地,总共考察了137个县市的古殿堂,古村落1823处。
如果没有他们,河北的赵州桥,山西的五台山等可能早就变成废墟了。
她对她的学生们说,“古建筑考察不能势利,声名显赫的景致不一定好,而湮没在荒野中的断壁残垣或许才是真正的宝贝。”
对比早年间的林徽因,现在的她已然是个心怀国家,踏遍国家山河的古建筑学者。
杨绛先生有一句话这样说: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对我们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成长的路上难免曲折,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但用心去努力,尽力去坚持,这些经历终将化作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03.
坚韧的毅力,永不放弃
北平沦陷之后,林徽因一家开始了一段流亡的岁月。
他们一路辗转来到昆明,身上的积蓄早已所剩无几。
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林徽因在云南大学谋到了一份英语老师的工作。
每次上课对她而言,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
她要连续翻过4座山坡,脚下全是布满石头地崎岖山路,每一步都让她精疲力尽。
这些并没有让林徽因退缩,她咬牙坚持着。
到了月底,看着拿到手里的40元薪水时,她感觉身上的疲惫全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就在她以为可以这样暂时安稳地生活下去的时候,教育部的通知又来了——一家人要搬迁到四川李庄。
四川潮湿的气候,让林徽因的肺病频频发作,身体越来越虚弱。
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工作。
白天,她半躺在床上翻典籍,找资料,翻译国外的建筑学期刊论文,撰写《中国建筑史》教材,撰写《图像中国建筑史》等等。
夜里,她就陪着孩子在灯下写字,背诗。
好友得知她的近况后,多次劝她到美国去疗养,还帮她安排了工作的机会
但林徽因一再拒绝:“家国还在动荡不安,我怎么能走?”
她坚信祖国的和平终会到来。
1949年,林徽因在病中,迎来了胜利的好消息。
她又有机会从事她所热爱的工作了——参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建工作。
林徽因先生还受邀参与到了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她一直把中国古建筑和古文物的保护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在弥留之际,她还不忘叮嘱学生们,要将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到底。
林徽因先生已经离开我们69年了,她身上那股为着理想坚持不懈的劲儿,却一直激励着我们。
只要有理想,再难的路都能挺过去。
坚持是一种力量,哪怕路在难走,只要咬牙挺住,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光亮。
写在最后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个如人间四月天般的奇女子,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
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女人最硬的底牌无关家境,婚姻,而是认知、成长和坚持。
正如她的一句话:
“人生这道选择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但请你记住,无论怎么选,谋爱前先谋生,爱人前先爱己,没有经济能力,才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