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四平本名为“四平比拉”,这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柔软而细的河流”,四平本地的确无大河,多细流。
他这段话没错,错的是“四平比拉”具体位置在哪疙瘩。可以肯定地说绝不是指现在的四平市区,不过,没差十万八千里,只差了十五里地。“四平比拉”的位置在四平正西十五里处,当时就叫“四平街”的小镇子。老四平距东西南北四个集镇距离皆为20公里,故名四平。这就是东为半拉山门,西称八面城,南有鴜鹭树镇,北有买卖街。但这个买卖街应该不是指现今的梨树镇, 应该是叫偏脸城的那个地方。《昌图府志》中对此有相同的记载:“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可见老四平,当年的四平街镇是多么的有名气。只因沙俄修了火车道,改变了一个镇子的命运!
《昌图府志》写的这话成了定论了。现在自以为感觉有点问题,一是,是“四达”都建后,觉得这疙瘩能成“四达之衢”,为了取“四平街”这个名才建成的镇子吗?其实,它们之间谁先谁后,恐怕早有定论。二是,建镇就叫的“四平街”,还是因为“四达之衢”了才改叫“四平街”的呢?是镇子自己改的,还是昌图府改的?改名前叫什么呢?这个肯定没有说明。
至少布尔图库(半拉山门)边门当时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不会是个镇子。而鴜鹭树镇有资料说:“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集民成村以前,本处有大片水泊沼泽,其间水草丰茂,树密林深,常有鴜鹭等水鸟栖息于林树之间得名。”
还有个传说是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弘历巡幸吉林途经四平街(老四平)时,见此处地势平坦,四望无垠,因此以“四平”名之,这个有点戏说的意思。
反正几个传说都于现在的四平市区没有关系。四平没铁路时,只有几个闯关东人来垦荒而建的小屯子,如道里的海丰屯、四门苗家。道东则有点例外,是叫一面城的古城,早已废弃,也是有垦荒人建的小屯子如黄家屯等。
但是,有一个说法是挺有意义的,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有专家考证,说四平系满语,直译为锥子,指此地一条河流又细又直,象锥子一样。”
所以,四平本名为“四平比拉”,意思是“柔软而细的河流”,我觉得忒对了。这可以从老四平当时地理环境而言的。这个考证贴点铺衬,离原四平街镇子不远处有个叫疙瘩岭的小山,早先的疙瘩岭森林茂密,岭上有泉眼,聚成一股清泉顺着小山流下,形成细细的河流,大概这就是说的“四平比拉”吧。因为那个疙瘩的疙瘩岭早已被平了,不但树没了,泉眼也没了。人们忘记了还有这个疙瘩岭,还有清泉,故在说明时没有人提这个茬。
那么现在四平市区的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沙俄为了侵略中国方便,在中国东北境内建起了铁路,叫东清铁路。由于铁路的建成,按照一定的公里数,正好落在这疙瘩就建立了车站。在确立火车站点后,这里没什么镇子,只有来垦荒种的地建的屯子叫四门苗家。占了四门苗家的地还不算,连四门苗家屯子也得占。尽管四门苗家进行了反抗,可清朝已经把这里出卖给沙俄了,沙俄还名正言顺出兵对四门苗家进行镇压。反抗无济于事,四门苗家被老毛子烧毁没了。索家窝棚紧挨铁道附属地,这个名字没采用。正好离这疙瘩有个叫四平街的镇子,这个名挺好。老毛子也不用跟谁商量就用四平街做站名了。注意只是一个火车站的名!后来虽然形成了集镇,中国人也没有放弃这个属地名权。所以,日本鬼子侵占南满铁道后,从宽城子一路数过来,到这疙瘩正好是第五个站,作为中国人当然愿意叫五站了。省得四平街名让鬼子夺去,这才有后来很费笔墨的站名之争了。哈哈真是费笔墨,我也费了半天劲儿解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