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蔡依林的《小伤口》吗?”
“你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点小伤口,很快就愈合,留下浅浅疤痕,当做纪念,多幽默,只是小伤口,那又为什么,随时碰,就随时痛。]就像歌里唱的这样,明明是一个小小伤口,可还是会痛。旁人也只是觉得我‘小题大做’,觉得我‘小心眼’,觉得我‘太矫情’。”
今夜,我在读这本书。因为我最近确实又遇到了情绪方面的困扰。前几日,还是因为一些事,过去的事,和丈夫闹了矛盾。
丈夫的话,至今还在脑海里。
“你可以有情绪,但不要太频繁。我脾气已经很好了。”
书里的几个小故事,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这个。特别是安娜的那句话——“你还问我?你一到家就马上躲在你的报纸后面,难道我还不如你关心的经济专栏重要呢?”
其实,我也曾不止一次在生活中用某种开玩笑的语气跟丈夫说——“你跟游戏一起过吧。”回到家的他,大多数时间是刷抖音、玩游戏、看dota游戏的直播。有时,跟他说说话,也是半天才回答,或者干脆不回答。我理解他每天工作的辛苦,在人际关系里,在某些领导权威面前,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但,这样的生活还是让我觉得,心里有一些什么感觉在隐隐地刺痛着我,那不是那种流血的大伤口,它就像手指上的倒刺,就那么小小的一点点,但不处理,你就是觉得不舒服。
我在练习正念,但洗碗的时候,还是在想,也许就是少了些心灵的契合吧。像《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莎菲女士一样,追寻着“灵与肉”的契合。……或者,就是因为,我,被当成了“空气”,我在他的眼里变得透明,这种不被关注,和没有被“看到”,又进而让我产生了某种对自我魅力的怀疑——我是不是对他没有吸引力了?也许我在他心里变得不重要了?
故事里的他对安娜的“持续不满”感到痛苦。他抱怨说,她的唠叨逐渐让他感到绝望,他已经无法忍受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频繁发生的争吵。
安娜:“我经常烦躁是因为我不满足。我渴望被认可和受到重视。”
“毫无疑问,没有人能始终保持强大、自信、冷静。所以,生气、恐惧、担忧、受伤等不愉快的情绪,首先都是对烦心事最正常的反应。同样正常的是,我们并不希望产生这样的情绪,总想尽量避免,快速摆脱。努力在他人面前隐藏这些情绪,区分情绪,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压抑住那些误以为不该有的情绪,就会切断我们通向重要需求的路径。”
“我们总是试图让自己免受痛苦情绪的干扰,却很少去思考这些蚊子般的小事其实是我们内在需求受挫的提示。”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尤其当我们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可能在暗示我们忽视了某种内在需求。”
书里的话一边又一边在提醒着我们有时被我们称为“负面情绪”的情绪,它也自有它的价值所在,关注它们,也许我们能从中关注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从而掌握一些方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就歇斯底里。
也许睡前可以聊聊天,而不是刷着抖音,放下手机就秒睡。即使出门散步,在走路也要拿出手机,打开游戏,做个任务。……这不止是他的问题吧。这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总是被手机里的热闹世界所吸引,而忽略了身边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吧。
就像一把火,你为他点了一把火。可每次总是被泼一盆冷水。于是,那些热情的分享,变成了沉默。那晚,我说,我还不如去山谷里喊喊,对着山谷喊声“我爱你”,还能听到空旷山谷的回音——“我爱你”。而和枕边的那个人说话,只有长久的沉默,和短视频的声音,以及那张被屏幕点亮的脸。
心理学里有句话:谁痛苦谁改变。我曾经深受这些情绪问题的困扰。像现在常被提及的一个词:内耗。我曾经也是内耗很严重的。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自助书籍,学着觉知自己的念头,觉察自己的情绪。我已经好了很多,但有时还是会被情绪牵着走。但,已经进步了很多了。
“你已经很棒了。不要怀疑自己。”
也许他没有用最合适和温柔的语气提出他的诉求,但我收到了,我知道我多变的情绪,我的情绪化对他完成的伤害。在今后的日常实践里,也会再多注意关注自己。争取自己为自己提供安全感、爱、认可、关注,自己满满是爱的时候,就不会再期待外界给我爱了。活成一束光,去照亮,而不是在黑暗里,等着被照亮。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关闭了对自我感受的认知,只剩下对他人期望的敏感度。”
嗯。所以,慢慢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打开对自我感受的认知。至于他人的期望就放下吧。
“蚊子”和“大象”确实是个很好的比喻。形象生动。而接下去的书籍,会提供一些小练习。我也想继续阅读下去。……
愿天下所有人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有钱有闲又有爱。愿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智慧幽默、乐观豁达,自信绽放做自己。愿天下所有老人家都可以安享晚年。愿天下所有孩子都可以无忧无虑,健康幸福成长。愿天下所有家庭都可以幸福美满和谐,家和万事兴!
一切皆好。我们本自具足。我们自性圆满。
祝好。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