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因为被迫而喜欢某一件事情,这是家长们的误区,找到让孩子真正愿意去执行的动机,才是形成自我驱动的良性循环。
《驱动力》这本书有一个理论基础,叫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德瑞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行为动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人类有普遍的需求,普遍需求包括他人普遍的有能力的需求。
①能力需求
要有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力很强,能够自信对待一些事情。
②自主性需求
做任何事是自由的,独立决定的,而不是天天被迫地感觉自己的人格不独立。
③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是被人爱,被人认可,对某一个组织是有归属感的,他不觉得自己在这世界上是孤零零的,是没人喜欢,没人爱的。
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归属需求,这三种需求如果得到满足,那我们就会积极行动,工作高效,心情愉快。
如果得不到满足,积极性、工作效率、心情愉悦度就会下降。
如果你不够积极,不够快乐和幸福的话,需要查看一下这三种需求中哪个需求是不被满足的,这是自我决定理论。
XY理论
XY理论是一个美国的管理学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管理者对员工有两项假设
①假设员工从骨子里讨厌工作 他们需要被奖励和惩罚才能努力工作,才能达到企业的目标,这是对员工的假设。
②假设员工对工作是感兴趣的 他善于创造,只要情况允许,他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寻求责任。
但实际上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很难得到纯粹的自由,如果万事皆由心而发,追求自由,没有规则和界限,一个企业是很难有不偏离航线的发展,在规则以内,才能得到发挥,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则是正向的发展。
本书作者通过XY理论得到启发,他认为人分为两种。
①X型人
由外在的激励因素而非内在的欲望去驱动、去努力。
②I型人
I型人靠内在动机的一种行为,他们的动机是自由挑战,担当。
如何确定自己是哪一类型的人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那句话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驱动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