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东西方战略的起源与流变(3)
战略成熟于政治:人类的社会竞争不断丰富了战略内涵
当战略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生活领域即为治国之道和国家战略。
撰写《战略入门》的安德烈.博福尔讲道:“战略是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争议的辩证艺术。这种定义把战略放到了政策的高层,包含的不只是军事冲突,还包括所有与权力相关的可能因素。战略表现为国家的最高职能,需要在不同的力量形式之间选择,协调运用,确保效力最大化;表现为战略威慑和全局控制,不再讲求某个战役的胜利,而是通过关键力量的领先来影响、控制别国,从而构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世界秩序。”
近代曾主导世界的西方列强,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奉行了“孤立主义和海权强国”的战略政策,并围绕核心战略目标做了针对性的取舍,以防止与周边强国过多树敌,并借助海洋由交往障碍变成交通捷径的契机,拥抱全球的资源、贸易网络,由此走出一条由海而富、由富而强的强国之路。
二战后的美国,继续推行了以海权论为基础的全球战略,以实行全球性军事部署为保障,以金融和创新经济为基础,以普及(西式)民主和维护(西式)人权为部分口号,以美国永久支配全球为目标的战略。此外,美国在二战中还赢得了另一场重大胜利----让全球最优秀的头脑百川汇海,为己所用,成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放眼世界,当今大国崛起无不以国家战略为指引。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国际、国内矛盾愈发尖锐,系统的现代政治战略由此诞生,并且分成了两大主要的流派:社会革命学派和大战略学派。
社会革命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关注政治,以政治思想挂帅,发动群众进行全面的社会革命,目标是夺取政权。其开山鼻祖是马克思,还包括列宁、毛泽东、格瓦拉等革命家,其中标志性人物是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社会革命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战略思想主要基于马克思哲学思想,还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等人的精华,同时也对孙子推崇备至。
社会革命学派由马克思开创,由毛泽东集大成,在战略思想史上大放异彩,影响深远。这两位社会革命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王志纲先生战略思想的重要源头。
除了社会革命学派,还有一大流派不可不提,即大战略派。大战略是指超越狭隘的军事战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心理、军事等手段进行长期和全方位的战略博弈。
大战略学派的一个重要渊源,是地缘战略学(地缘政治学)。地缘战略学从宏大的地理空间视角进行战略分析,包括“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三个分支。
“海权论”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于1890年创立,认为国家力量的角逐关键在于控制海洋。
“陆权论”由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于1904年创立,认为控制欧亚内地心脏地带就能控制全世界。
“空权论”由意大利战略理论家杜黑于1921年创立,认为制空权的获得是获胜的前提与关键。
冷战期间,约翰.柯林斯对大战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完成《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他认为,大战略的核心是如何使目的与手段相匹配。战略家所要做的,一是不偏离目的,不把手段(如动武)当成目的,二是使手段与目的相匹配,不能超出能力边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