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三个朋友,言行都“不普通”,与我原有的观念发生碰撞,让我感到惊讶。由于先后间隔不长,我得以将其联系起来思考,感觉背后有规律使然。
朋友小新,在我单位挂职3月,即将离开。七月就说走,一直在等通知。上午我们碰面时,还点头致意。我没想到她今天就离开。其“不普通”在于,她只和领导道别,没有和我们另外几个同事打一声招呼,道个别。换句话说,满脑子只有领导,没有相关同事。
朋友小平,很久不见,昨天聊了几句。再过十年,我们也成老头老太太啦。我说你不一样,你是教授。本来是调侃带恭维的。可是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他们说:“教授算个屁。我们还是一个G本位的社会”。其“不普通”在于,如此贬低教授,如此崇拜官员。
朋友小雄,第一次见面,因为一起座谈。座谈中,一直在挖掘我们关于科技创新的做法,目的是提炼经验,推广到全国。态度平易近人,关注问题,关注做法,关注细节。期间,插话还谈到目前的“双减”,如何开放科技资源为广大中小学生使用,培养科技意识。谈话令我感动,他级别不高层次高,立足点既广大,又长远。其“不普通”在于,话语间洋溢着家国情怀。
这里说“不普通”不是讽刺,也不是恭维,更无道德判断,无所谓对错,只是说与我想,或说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比如离开一个单位时,大多数人不会跟小新一样,而是会一一道别,会说珍重,常联系啥的。又比如对于教授,大多数人是十分敬重,不会如此轻视,不会如此自轻。比如谈国家的长远发展,一般人不会在较正式的场合谈论,让人有矫情的感觉,不脚踏实地的感觉。
那导致“不普通”的原因在哪里?我反复思考,觉得可能与价值体系有关。
价值与需要紧密相连。价值产生于人的劳动,服务于人的需要。商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需要是一个体系,一个复杂的体系,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系。这个体系客观存在,时刻在起作用,只是不自觉而已。
价值判断就是对需要的判断。前面说需要是复杂的体系,可以借助数学中函数的概念加深理解。这是一个多元多阶函数,需要是函数值,受很多个变量的影响,而变量之间还有层级关系,它不是线性关系,所以很复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变量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阶到较高阶排列。
生理需求类变量,主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变量。这些变量是一阶的。
安全需求类变量,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等。这些变量是二阶的。
爱和归属类变量,主要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等。这些变量是三阶的。
尊重变量,又主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这些变量是四阶的。
自我实现类变量,主要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等。这些变量是五阶的。
一事当前,一般人是多类多个变量综合考虑,有的人可能着重考虑某一个或几个变量,而各变量的“阶”是不一样的(这里借用函数变量的阶的概念)。所以得出的函数值就不同,产生了“不普通”的行为。
拿小新来说,她可能只关注第二层次安全需求,考虑工作职位保障,处好领导关系。而对第三层次的友情这个变量赋值为零。所以行为表现就只与领导相关。我的观念里,第三层次的友情更重要,所以觉得她行为不普通。
比如小平,他可能只关注第二层次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的需求,而对第四层次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等看得轻了。作为教授,他是有条件在实现第四层次需求享有优势的。我的观念里,第四层次的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比资源所有性等更重要,所以觉得他言行不普通。
比如小雄,他可能已经迈入关注第五层次需求,在生活中这样人不多,所以让我眼前一亮,感觉他言行不普通。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需要不管合理与否,都在头脑中反映为意识,加工成为目标。所有目标形成的体系,就是价值体系。我们应当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规律,明确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趋利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人类天生的行动机制。对利害的判断就是价值判断。这个“利害”不是具体的利益,是指有利的地位和不利的地位。趋利避害,是选择处于有利地位,避开不利地位。不同的人,对有利地位和不利地位理解是不同的,其受制于价值观,也受制于价值体系。
作为成熟的人,即使你身处逆境,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能丧失对自己价值体系的认知,不能放弃保护和捍卫的努力!在任何时候,做出正确的趋利避害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