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生于1970年,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她的家在一排低矮的毛坯房子里,门前有一个大磨盘,她常常坐在上面看马路上人来人往。每逢阴历初三,初五,初八,初十,尤其热闹。大人们有赶车的,有步跑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她家门口的集市上,中午时分才慢慢散去。一次她坐在磨盘上,脚上穿着父亲刚给她买的白球鞋,心里得意极了,邻居小姑姑看着她,羡慕得不得了。
女孩和奶奶住在一起,旁边是一个牛屋,里面混合着饲料和牛粪的味道。奶奶养了一只母山羊,山羊的白胡子很长,很好玩。她还养了两只兔子,白色的,冬天把兔毛剪了,奶奶用线砣子把它们捻成线,她就为自己织了一副无指手套,那长长的毛,绒绒的,暖暖的,在当时也算是奢侈品了。
母亲在街里开了一间裁缝铺,一件衣服五毛钱。就是这五毛钱改善了她家的伙食,也常常给她和妹妹做当时所能想到的最漂亮的衣服,比如给蓝色褂子镶上红色的花边,这在当时还是很时髦的。
母亲也常常买些鸡,鱼等放在竹篮子里,她就从街里把篮子挎回家。一女孩穿着玫红色的确良裤子,穿过长长窄窄的街道。从小街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沿路都是低矮的土屋,又阴又暗,可是她的心却暖暖的,她像是一朵花儿开在贫瘠的原野上,鲜艳夺目。
那时候家家户户种红薯。可能是红薯产量大吧。起红薯的时候,先用犁把红薯翻起来,然后他们把红薯捡起来,一堆堆放好。然后用刨子把红薯刨成片,就地一片片摆好,等太阳把她们晒干了,再一片片收起,装在麻袋里,整个童年的记忆有关吃的,最深刻的就是红薯干了。
女孩喜欢趴在门框上看稍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去上学,他们成群结队,叽叽喳喳,都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花书包。那书包有用一整块布做的,更多的是用各种花花绿绿的碎布拼接而成。偶尔有一两只小狗随着它们逍遥自在地跑来跑去。
校园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尤其课间休息时间各种游戏,欢声笑语不断。
一年冬天,天下了大雪,特别大。同学们下了课,就在地上滚起了雪球。那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夜晚了,雪把天地照得像白昼一样,以至于早上三四点钟的时候,她就以为天亮了,起床去上学。她莫名其妙地喜欢上学,总是天还没亮就在大门口等着,从不怕黑,也不怕冷。
一次,另一个村子里赶庙会,她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去,可是她妹妹也要去,她不想带,她爷爷就给了她们每人五毛钱,奶奶说,她又不让你背,也不上你抱,你就带她去呗!哎,没办法……
姥姥领着姥爷来看她们,每一次都会买两毛钱的花生。两毛钱的花生不多,但的确也能为她们解馋,为她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