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忆西昌10|我已开始怀念那座韵味小城!


小学与初中,我一直在乡镇上读书。当时爸爸难得带我们一家进城,但我觉得西昌城总是那么大,印象最深的还是火把广场上的那几个雕像,过去还没围起来,我和弟弟便总爬在上面玩。还有民族风情园里的那些旋转木马、碰碰车,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总感觉是电视上才存在的梦幻。

那时,真的觉得城里好大,早上坐公交到城里下午再返回,到处弥漫着迷迷糊糊的不真实美好,一天也逛不到头,像一个迷宫给我困在了里面。到了中午,还能吃上饭店里面的一碗粉,每次都让我感觉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美味。

后来在川中念高中,每次离校返校时,都是在六中站台与川中招呼站之间坐107路公交车,我慢慢熟悉了这趟旅程。

从向车窗外好奇地不停张望,到逐渐变成闭着眼睛任由公交前行,也大概知道车辆到哪里了,将陆续经过新仓库、大坟堆、矿泉花园、俊波中学等。这时候也对西昌城更加习以为常,习惯它安安静静待在我的生命里,不必刻意提起。


川中招呼站到学校门前那条路,堆满了凉粉、炸串、炸洋芋、手抓饼等。我也总是习惯带上一些作为当天的晚饭,晚自习下课后,和室友在寝室一边吃小吃一边聊聊各自周末都干了些什么。

返校时的轻松愉快里还带着一些留恋,毕竟马上又将面对新一周的学习考验,接踵而来的是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还有应接不暇的作业。不过,至少在返校的这天下午,我们还能一起笑着愉快地度过,毕竟不上课也没有留作业,尽管常常会有语文与英文的周练,但也显得无关紧要。

高一、高二时教室在三、四楼的外廊。白天晒日光浴,暖暖的阳光轻抚脸庞;晚上吹吹晚风,看暮色笼罩四野。每天下课,便会鱼贯而出,靠着墙或趴着栏杆,随意地聊几句,打量着人来人往。也会抬头眺望苍翠泸山和泛起绿波的邛海,待铃声响起,便嬉笑着慢悠悠走回各自座位。

如果遇到雨天,绵延的雨丝洗刷着上课的疲惫。楼道上的嬉闹声伴随着簌簌雨声,一起流淌在空气之中。

高三时教室搬到了一楼。下课后,我喜欢围着教学楼闲逛一圈。我曾无数次穿过教学楼背后那几棵法国梧桐,一岁一枯荣,看尽悲欣交集。

然后会和同学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排开坐着,我们看穿堂风肆意穿过青春的脸庞,迎接清晨刚越上山岚的朝阳,或者拥抱下午懒洋洋的日光,亦或在傍晚全世界都安静下来时,捕捉无意飘进耳朵的脚步与话语。这两节台阶给予我短暂小憩时光,卸去了些许疲惫,简单美好。


中午时大家都习惯趴在桌子休息,有的先睡,有的晚睡,随着时间向后推移,基本大家全都进入了小憩,整个教室安静得只剩下风在翻书页的声音。直到午休结束的铃声刺耳响起,大家才又缓缓进入上课状态。

晚上洗漱完,再回教室上晚五时。夜已深,头顶灯光仍然刺眼,大家仍有条不紊学习着。晚五总给我一种一天将彻底结束的氛围感,安静从容中,透露出一丝倔强的疲惫,作最后收场之时,也难免有些兵荒马乱吧!

回到寝室,半夜去厕所时,总会遇到一些同学在畅聊着人生和高考以后。夜色里看不清面容,只听得见声音。

我和一个同学也常常相约跑到六楼洗漱台,遥望着月亮,聊着高中的种种日常。感觉六楼离月亮更近,也能将月色笼罩下的西昌城和邛海尽收眼底,一旦竖着的耳朵捕捉到宿管阿姨的脚步声,我们便赶紧跑进洗漱台背后的厕所里躲起来。

高三放假少,每两个星期仅放一天,寒暑假也只有十来天。好像在学校里面呆惯了,也就不在乎哪天放假了。我也非常幸运,遇见了一群让我终身受益的老师,虽然课业并不轻松,但每节课都很愉快,处处满是生机,让我高中的每一天都能始终保持快乐。


高中毕业后,我一心向往山外的天空,想着要去外面看一看。当时浅薄地以为,我已经把西昌城看遍了,而我需要借新东西来刺激平凡高中时光带给我的单一感。但后面出来了才发现,心里的远方早已走在了世界前面。远方其实并不在远方,而就是脚下的这一方土地,早已无私地铺展在眼前,融进我的呼吸里。

我对远方世界的向往,也逐渐被现实磨灭。远方到处都是城,我看不出来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极少的一点不同竟然被称之为特色。后来我恍悟:世界其实只分为,他的城和我的城。而小小的西昌城韵味无穷,足够我长久回忆。于是,我又期望着毕业后能再回到这座小城,回到它的明亮与温暖之中。

本文系原创来稿

作者/闻也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一首诗,

不如,我们一起把西昌系列写下去,

看看我们的记忆,最终是否汇成大河!

如果你有强烈表达欲,

欢迎投稿,展示飞扬文采,

需为全网原创首发,优稿优酬

我也可化作笔,为你撰写回忆录,

用文字记录您的美好记忆,酌情收费

让我们共同书写,那些消失的老城故事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