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足迹》第七十一回:舟行溯源三湘水
三湘水,湘东湘南湘西合称三湘,泛指湖湘全境。三湘水网密布,缘起八桂之郁金山近峰岭,水系贯通三湘大地入洞庭归长江。唐宋属江南西道,辖潭衡邵永道五州,因水系发达,宋为“湖南路”时,已土广民稠。魏了翁谪贬靖州,与学生好友李肩吾等经岳阳、潭州溯水而上到达靖州,在靖州谪居七年间,足迹踏遍湘南、湘西。
尝于生日之际得靖州人士道贺,感想而作诗曰:
来时荦荦汉三明
浦雪江风尔许情
今度王郎隔湘水
梦余环佩玉玱琤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本是“水利专家”,游湘水走五溪的实地考察,完备对三湘水文的了解。后作“湘南安抚使”,虽年事高而未至,但已提前对湘水风物的了解做了准备。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二回:南岳提刑提举帖
南岳,乃五岳之南岳衡山。唐初王子安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名句(见《滕王阁序》)。魏了翁作为“一代书法家”有专为衡山人赵方之子赵范、赵葵所书之《提刑提举帖》存世(见故宫博物院馆藏),赵方乃鹤山先生的师爷张拭先生的弟子,曾任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因抗击金人保卫京西,故了翁文中赞赵方为“中兴勋德之家”。《提刑提举帖》作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鹤山先生时年50岁,正是鹤山先生被贬靖州的第三年。
《提刑提举帖》:
提刑提举亲家尊眷丈所□:昭代亲友兄弟间,咸以諱音来赴,谓久痢所致。谓八月四日午时,又谓七月廿七日得了翁书,尤于枕间卧诵也。吁。何遽至此!中兴勋德之家,令子贤孙相继零谢。况于事变错出,人物眇然之时,而善人云亡,关系匪浅,岂惟一家之私。谅惟孝思追慕,柴瘠弗任。或又云,九月廿四日以丧车朝祖,十月十五日即窆。了翁荷提刑知予爱怜,谊均骨肉,而疾不得候问,死不得凭棺,葬不及请役,五溪之濒,伶俜吊影,迸涕交挥,孰知此心也!迩来亲友道丧,死丧不相赴,始闻不审,故审而后拜此。亦未知伯仲自离荼毒,体力何如,心之忧系。靡所限极,更惟强饭节哀,以终大事。一门眷聚,各计胜丧。蓬州闻已开府,石泉恐留江上,或在东山,亦坐不闻赴音之详,失于吊唁也。妻孥附致问礼,偶逢简池便就以薄奠侑之,诔文并见别缄,乞为荐陈。不尽。谨状。了翁顿首顿首再拜状,上机宜大孝贤伯仲姻兄服次,十一月十七日。
南岳衡山的经历为魏了翁留下了草书的“千古名贴”,深得后世书法巨擘赵孟頫等的赞赏。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三回:再游桃源武陵源
武陵源,逶迤于湘黔鄂渝交界的武陵山脉,其间有五溪曰:
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一说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道“武陵有五溪”,宋以此称湘西为五溪。故常德由此称武陵郡。
王维有诗曰: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李白赞张子房曰:
功成拂衣去
归入武陵源
武陵源古属楚国庸地,治所亦称大庸,今最有名的一段,因是张良“功成拂衣去”的地方,称为“张家界”。魏了翁在靖州谪贬期满,受朝廷重招知泸州府,故离开靖州回川。
鹤山先生想自己已经身在湘西,离家的路越来越近,何不借道回家乡蒲江再看一看。便离开靖州“向西还”。走到湘黔交界的会同地界,转念一想,再过“夜郎国”回川的话,得翻越黔中“西部高寒地区”才能渡长江到泸州,路途实在艰难。何不顺湘西走廊往北拜访武陵源、重游桃花源后再转到长江边溯水而上,难道“七年谪五溪”的我还不如“南阳刘子骥”乎?何况时下正是春天,更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啊。便调转马头北行。
到了武陵源,拜谒张良墓,重访桃花源,这一路上受到各地父老的热烈欢迎,鹤山先生兴之所至,作《水调歌头》词道:
更尽一杯酒
春近武陵源
源头父老迎笑
人似老癯仙
检校露桃风叶
问讯渚莎江草
点检旧风烟
世界要人拄
公独卧闲边
叹从来
分宇宙
有山川
主宾均是寄耳
赢得鬓毛班
最苦中年相别
更是人才难得
相劝且加餐
归为玉昆说
时寄我平安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的这次返乡,也是先生的最后一次归蒲,才引出了鹤山先生精彩的“长秋应作长春,缓觞寻旧友,勾拍按新声”的词句,归乡与弟兄们相聚,引得兄弟高斯得后来再回长秋山于“秋山阁”睹物思人感慨而赋《中秋独坐》诗道:
。。。。。。
追思欢娱地
无如少壮时
尚记壬辰岁
鹤山靖州归
八月十五夜
月华散前墀
诸父秋山阁
群从幽芳池
赋诗各分韵
醉墨纷淋漓
鹤山读我句
终夜相嗟咨
明朝操纸来
倾倒里中儿
一往三十载
坐念心生悲
前辈已雕谢
诸兄亦无遗
奇孤一身在
流落天之涯
魏了翁离开五溪,再一次踏上了为国效力、抵御外辱的高光时刻。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四回:慕周郎访烟水亭
烟水亭,在江西九江长江南岸甘棠湖上,乃东汉末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操练水军之点将台。当时九江史称柴桑。
白乐天任江州司马时建亭于湖上,取“别时茫茫江浸月”意称浸月亭。至北宋周敦颐于江州讲学复建一亭于水上,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得名烟水亭。
魏了翁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十二月十四日“受职抗蒙”,上任大都督,督视江淮京湖兵马,率军出京口过采石于1236年二月六日抵达九江开府布防长江沿线,抵达江州开府事罢,携都督府参谋宋慈、吴潜等临江边凭吊白乐天之琵琶亭,访问浔阳楼,又同游烟水亭怀古,追忆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东吴周都督操练水军的烟水亭胜迹,想当年周瑜于此整练水军后开赴赤壁,一举抵抗北军南犯,促使北兵远遁,为江南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岁月”。
鹤山先生于烟水亭拜谒古贤,不禁吟诵起苏轼的“绝妙好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魏了翁于九江与部下共同指挥、通力合作,取得了对蒙元的“光州大捷”“黄州大捷”,并成功光复“南北重镇”襄阳。取得“受职抗蒙”以来的几次胜利。
烟水亭也见证了魏了翁作为军事家的辉煌历程。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五回:携虞倩游石钟山
石钟山,在九江之东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东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彭蠡即鄱阳湖古称。王子安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名句(见《秋日登南昌滕王阁序》)。
石钟山更因苏东坡与其长子苏迈乘舟夜访而作《石钟山记》而名扬天下。站在石钟山上,隔长江东北望便是安徽宿县地界,江中有险要即小孤山,隔江往西北远望,即是湖北的小池地界。自己扼守江南。乃鄂皖赣三省交界要冲,所谓“兵家必争之地”。鹤山先生于此布防与下游的小孤山要塞紧紧相连,与上游的西塞山要塞隔江相望,沿江布防缜密而万无一失。魏了翁曾与其贤婿虞退夫游江南时,翁婿同游石钟山揽胜,面对“一眼望三省”的大好河山及“浪下三吴”的长江,感慨前贤的登临诗文。翁婿同游颇有苏子父子临胜之感。及至魏了翁开府九江,复又率部署去九江东四十公里的石钟山布防,定下抗蒙大计。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六回:登匡庐爬好汉坡
好汉坡,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十二月十四日,宋理宗拜魏了翁为兵马大都督,鹤山都督自镇江出发到九江开府受职抗蒙。闲暇之余,魏了翁深知匡庐于此,自思道:我华夏有“三山五岳”,现五岳之南岳衡山余已登临,其他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均在北人掌控,惟“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尚在我手,今到九江,匡庐就在眼前,自然须前往拜谒前贤之胜迹和秀美山光,得瑕日当往之。
于是,鹤山先生趁瑕日与友人前往庐山揽胜,拜谒了东林寺后,带头攀登“好汉坡”往锦绣谷而上,鹤山先生登上一千多级的石板路到得如琴湖,再往花径拜谒白乐天故居,春日之游,见漫山桃花依然盛开,不禁口中吟唱白乐天诗句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到此中来
半年来的紧张备战,此刻仿佛与前贤相会,止不住心情大悦。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七回:乱云飞渡锦绣谷
锦绣谷,乃庐山观云之绝佳处,魏了翁都督自花径过仙人洞,经“天桥”登上秀峰,见云从脚下飘过,如波涛汹涌的流云从山头向谷中倾泄,气势如虹,氤氲弥漫,不禁想起北人南侵战事的风云诡谲,“保家卫国”的抗敌心情涌上心头,和这流云的风云不定愈加相似,遂立下誓言,锦绣河山岂容异族再来践踏,守土之责在我。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八回:浩淼烟波含鄱口
含鄱口,乃庐山观鄱阳湖日出的佳处。魏了翁游罢锦绣谷,走花径,过芦林湖到五老峰拜谒白鹿洞书院,对比自己所创办的鹤山书院,感慨万分。
欣赏三叠泉瀑布,吟诵着诗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名句后,返回含鄱口,登上含鄱岭,遥望庐山最高处汉阳峰,回忆着自己当年莅汉阳鹦鹉洲,访琴台古迹,流连汉江口,隔江观黄鹤楼的情景。再转头眺望山下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不禁赞叹道:这就是彭蠡啊!真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又想起自己陪女婿虞退夫同游彭蠡与长江交接口的石钟山,如今却是在布防抗蒙,心中油然生出一阵苍凉:鄱阳湖啊,你可是三吴大地的咽喉之所,今天来含鄱口看你,也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如此美景,非闲游却是为了抗击异族侵略而至,少了文人的那份情怀,而是职责在肩。
《魏了翁足迹》第七十九回:右军别墅归宗寺
归宗寺,乃庐山第一座寺院,寺前有千年古樟树为王羲之当时栽植,背负庐山金轮峰和上宵峰。
东晋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书圣”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游览庐山南北,选中金轮峰下营建别墅,便于闲时来此倚石听泉、养鹅习字,洗笔鸾溪而有墨池。右军离任后,便将此别墅赠西域高僧达摩多罗作寺院,达摩多罗比禅宗一祖菩提达摩尚早百年。达摩多罗取佛语“万化归一、万流归宗”取名“归宗寺”,称匡庐为“江右第一山”。又因王右军之故,归宗寺便成为“中国书法圣地。
魏了翁作为书法家,到得庐山,自然要到归宗寺拜赏王右军、苏子瞻、黄庭坚等前辈大师墨宝,看见金轮峰下之“羲之墨池”,联想起自己在蒲江隈支峰下的墨池,又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不觉作《题归宗寺》诗曰:
愦愦深源与会稽
识时惟有一羲之
千年误作能书看
谩说鹅池与墨池(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鹤山先生的归宗寺造访感而赋诗,为相隔近千年的两代书法家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后鹤山先生晚年任浙东安抚史,再到会稽拜访兰亭,赞叹不已。
《魏了翁足迹》第八十回:洗尽尘埃灵汤院
灵汤院,在庐山之山南黄龙山麓,邻近风光奇秀的康土谷和秀峰。自晋代始,庐山的温泉就负盛名,古称“黄龙灵汤院”,白乐天在庐山诗曰:
一眼汤泉流向东
浸泥浇草暖无功
骊山温水因何事
流入金铺玉瓮中
朱熹游庐山亦赞庐山温泉曰:
……
谁燃丹黄焰
爨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
万劫付一洗
……
盛赞灵汤院之上汤疗效斐然,使沉疴瞬息而愈。
魏了翁到庐山游览休息灵汤院,沐浴而有感即兴作诗云:
庐山一滴水
彫尽诗人肠
道傍有湿泉
恝然如遗忘
浅夫既阁笔
知士亦括囊
或云匪难知
水火互阴阳
水根於天一
至阳所潜藏
所以井生荧
亦有泉如汤
吾尝谓或言
子语未精详
水实含内景
火乃无寒光
水将而不迎
火迎而不将
君看月受日
又验坤含章
吾言与邵语
或可补诗亡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鹤山先生吟罢,与同行部属在备战抗蒙的间隙、均难得地心情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