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足迹》第五十一回:拜祖江边黄陵庙
黄陵庙,在湖北夷陵西陵峡口长江南岸边上(今三峡大坝旁),又称“黄牛庙”,为春秋时纪念大禹治水而建,背靠黄牛岩,诸葛丞相有《黄牛庙记》碑文。欧阳修有《黄牛峡》词曰:
占位大川虽有神,淫祀亦其俗。石马系祠门,山鸦噪丛木。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
(见《唐宋八大家文集》)
魏了翁离开秭归屈子祠东下,作为“水利家”的鹤山先生仰先贤赞大禹治水文词,亲往黄陵庙拜祭大禹,向治水祖师爷敬意,从中理会治水之精髓。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二回;出峡平楚南津关
南津关,在西陵峡东口北岸,是长江三峡之东入口。更是华夏“三级”地势之分的“第二级”丘陵平原的分界处。
魏了翁来往长江数次造访南津关要塞,鹤山先生明了:过了南津关,便摆脱了高峡深谷的束缚,从而进入长江中下游广阔的大平原之江汉平原。心情豁然开朗,一马平川。并于此泊船登岸,拜谒东汉末年宜都太守张飞之擂鼓台,仿佛张翼德的鼓声回荡耳边,金戈铁马,气势恢宏。如鹤山先生后来抗蒙心忧战事之《西江月—梦中作》词末句“只我依旧颜面”的自叹。
到了南津关,作为文学家的鹤山先生亦未忘记要去旁边下牢溪绝壁上的“三游洞”寻访白乐天、苏子瞻、欧阳修等前辈的文采、足迹和墨宝。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三回:下牢溪题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长江西陵峡东口之三峡起始点,是长江支流之下牢溪绝壁上一天然石洞。
唐时,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及好友元稹在乐天先生自九江司马往忠州赴任途中,三人一同由南津关泊舟去往下牢溪绝壁石洞游览,遂命名石洞曰“三游洞”,又因北宋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也慕名去了“三游洞”,故后人称白乐天、白行简、元稹为“前三游”,苏氏父子称为“后三游”。欧阳修、陆放翁等文人亦游历此地。故三游洞文采斐然,题刻颇多。
魏了翁来到南津关出峡际,深仰前贤之遗迹,亦不例外地由南津关泊船进下牢溪,攀上绝壁之三游洞缅怀前人。鹤山先生于三游洞口俯瞰下牢溪上慕名而来的客船甚多,再观洞内石壁上满是先贤文章题刻,想起自己曾在忠州寻访乐天先生遗迹的经历,不禁赞叹之余即景写下《题峡州三游洞》两首,表达对前辈大家之景仰。
其一曰:
可怪忠州与虢州
偶因起废得兹游
苏欧诸老亦何德
千古联芳未肯休
魏了翁思忖前贤们若不是遭遇被贬谪的经历,哪有机会来此古洞留下千古诗篇以资后世观瞻。
又见下牢溪有更多的文人换舟来此同游,复作一首《题三游洞》其二曰:
洞前日日客维舟
短咏长吟汗马牛
名迹都随形气尽
惟余元白几人留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感叹这些年来,虽有许多文人雅士慕名来过,除了“前后三游”的几位唐宋大家,又有几个得以名垂后世呢。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四回:滞留一载江陵府
江陵府,西周春秋之郢都,东汉荆州之治所。北靠汉水,面临长江,西扼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之地,曾有三十四位帝王立都于此,乃荆楚名郡。
魏了翁在二十八岁之年(公元1208年),以双亲年迈乞补外员而得以知嘉定府(今乐山),往赴嘉州上任之际走到江陵。闻蜀将吴曦据四川反叛,鹤山先生料吴曦必速败,故延缓回川时间暂住江陵。
第二年,吴曦果然大败伏诛。待川内平定,魏了翁奉双亲回到蒲江后往嘉定府上任。在江陵暂住的一年里,身处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湖北诗城,又逢彼时川蜀动荡,更得时任江陵知府的好友辛克承的热情款待,鹤山先生也感到时局多舛而感伤。在江陵过二十八岁生日得与辛克承等友人道贺,即席赋诗两首以感谢辛江陵等友人的情谊。
其一曰:
有生同得本来公
凛凛渊冰保降衷
多愧行年称有子
长怀当日谢无功
羁踪不称歌三拜
浅量难堪酒一中
饮尽玉瓶天地阔
不知身客楚台风
其二曰:
笑语声中别有天
巫云楚岫玉明船
冷风入坐酒无力
斜日媚空花欲然
猎猎旗风犹夏五
摇摇帆影立秋千
他时辇路追今梦
傥许陪公发未宣(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在江陵府的经历,更加深了鹤山先生对这个湖北要津的认识,为今后“受职抗蒙”的布防襄阳江陵一带打下基础。
后来,魏了翁在告诉女婿虞退夫的诗句里,特别说了在江陵因蜀中吴曦动乱而耽搁行程的日子:
蜀人谁不望西还
何事天公独我悭
两度来逢单瘀岁
腥风血雨满人间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五回:陆溪口赤壁怀古
赤壁,位于陆溪与长江的交汇处,又称陆口。隔大江与北岸的乌林对望,赤壁山色呈丹霞地貌,故名赤壁。乃东汉末年东吴周公瑾火烧曹操军战船的“赤壁大战”所在地。
历代文人乘船莅陆口,均在赤壁山有题刻碑文。为与黄州的“赤鼻矶”(东坡赤壁)相区别,故陆口又称“武赤壁”。黄州“赤鼻矶”称“文赤壁”。因一旦占据了陆口,便可以跨过幕阜山直抵江西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直取“东南形胜”的中心杭州,由此赤壁山就成为“北军”进江东的必取要津。
魏了翁多次下江东、返蜀中、途靖州游于陆溪口赤壁山。仰慕苏子瞻黄州赤壁诗文,鹤山先生亦临此即景作诗给陪伴其贬谪靖州的学生、好友李肩吾曰:
肩吾名地古诚州
明日联车入界头
草草三杯酌初度
恍如赤壁伴元修
又在回成都后与虞刚简(沧江先生)忆起走赤壁的感想曰:
雨余云簇数峰奇
公子江头客款扉
白舫青帘乱平渺
黄鸡浊酒话清微
稻畦千顷睟生色
竹日一川摇静晖
坐久东山初月上
恍疑赤壁旧时矶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有了赤壁的游历调研,为魏了翁今后的“沿江布防”提供了重要参考。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六回;江汉口泊访琴台
江汉口,乃汉水入长江之交汇地,汉水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在汉口汇入长江。将武汉分成三块地方,即武昌、汉口、汉阳。汉水起源秦岭,至汉中得名汉水,乃是汉民族的发祥处。魏了翁船到武昌,携女婿虞退夫登临黄鹤楼,于蛇山上隔江远眺江汉口,想起前人于汉阳龟山所建俞伯牙、钟子期之楚琴台,苦感国事多舛,变幻莫测,自己的主张“知音难觅”,面对滔滔大江,不觉感叹汉水汉文化的命运。为婿虞退夫作诗唱道:
是滔滔者竟谁归
有酒盈卮不暇挥
待挽长江洗兵马
尽还草木旧晶晖
(-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复又闻好友杨宪熹持节北使归来,正逢生日道贺,欣然为杨宪熹忆及自己临江汉口所见,即席写下《水调歌头》词一首曰:
岁岁为公寿,著语不能新。
自公持节北去,我亦有遐征。
坐我碧瑶洞府,被我石楠嘉荫,冰柱向人清。
待屈西风指,王事有期程。
我尝闻,由汉水,达河津。
痴牛呆女会处,应有泛槎人。
便向汉川东畔,直透银河左界,去上白云京。
袖有传婿研,我欲丐余芬。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七回:北门锁钥襄阳府
襄阳府,位居汉水中游,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重要发祥地。因地处华夏中段,是为南北相分重镇,扼守华夏中原和南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美誉。襄阳北门更称为“华夏第一锁钥”。
公元1236年,魏了翁“受职抗蒙”,总督京湖兵马,出任大都督,一心欲收复被北兵占领的襄阳,并于五月整顿军马,在襄阳大败蒙元军队,光复襄阳。
鹤山大都督深知襄阳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遂下令免除襄阳百姓赋税劳役一年,深得襄阳人民称道。襄阳还是东汉诸葛丞相“卧龙”之地,其间,诸葛亮体察民情,为襄阳百姓发明制作大头菜,造福至今,襄阳百姓都称“襄阳大头菜”为“孔明菜”。
魏了翁在收复襄阳后,买尽襄阳城里的“孔明菜”以犒赏三军。既仰慕了诸葛丞相的“爱民情怀”,又以“孔明菜”充实了军粮。襄阳,也成了鹤山都督晚年护国的光荣之地。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八回:有鹤来仪武昌城
武昌城,建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于江夏蛇山筑城,史称夏口。北宋属荆州北路、鄂州治所,蛇山之颠的黄鹤楼早年为孙权驻军所筑之军事瞭望楼,三国归晋后演变为观光楼,自唐人崔颢题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及李白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后,武昌蛇山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经过必临之地。
魏了翁下江东数次登临黄鹤楼,在鹤山先生往来峡口江汉途中,曾偕李璧同游黄鹤楼,一起于楼上沐浴楚风,作词曰:
落日下平楚,秋色到方塘。人间袢暑难耐,独有此清凉…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又有七绝诗和曰:
春风吹屧上黄冈
独倚斜阳看武昌
城郭山川几兴废
只留元佑姓名香
(见魏了翁《诗友雅言》)
后作为鹤山大都督率军从武昌北进收复襄阳。
《魏了翁足迹》第五十九回:吞云楼瞰鹦鹉洲
鹦鹉洲,在武昌城北长江中,近靠汉阳。因东汉末年,祢衡于洲上作《鹦鹉赋》而得名。后“忠直孤傲”的祢衡(字:正平)因直言被荆州刺史刘表部属之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并葬于鹦鹉洲。藏船鹦鹉洲,从观大江景。始有多少名篇诞生斯地。崔颢在黄鹤楼上隔江远眺汉阳龟山上树木苍翠,又见汉阳长江前之鹦鹉洲,仰祢衡的率性豁达,如今墓前竟芳草萋萋,写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句子。感叹祢正平“昔人已乘黄鹤去”。孟浩然亦有句曰:
昔登江上黄鹤楼
遥爱江中鹦鹉洲…
(见《唐诗全集》)
魏了翁到江汉,历汉水,登南楼,与李直(季允)同登黄鹤楼,共游鹦鹉洲,参拜祢衡墓后再上“吞云楼”观景。各种感怀涌上心头,鹤山先生即景诗和李季允,其一曰:
栅新飞观走狐嘷
楼鹤洲鹦贺此遭
整暇旌旗登山嶪
奔波舟楫笑嗷嘈
宅中平后规摹拓
烛理明时运量高
须信是间天地似
词人云梦特秋毫
李季允再向鹤山先生索诗,魏了翁诗和其二曰:
举头无语望天高
有许功夫岁月惂
万灶貔貅仰膏雨
百年事业倚江涛
云横紫逻忧千绪
露立苍生命一毛
昨夜西风弦月魄
可能无梦到神皋
(见许永驰《魏了翁诗词文》)
鹤山先生在鹦鹉洲的诗句里,目睹前朝的衰落,依然心忧国事,体恤百姓之苦。
《魏了翁足迹》第六十回:南楼携月思峨眉
玩月楼,即鄂州南楼,在武昌城黄鹤山岗南麓。因范成大和戴复古诗句而得名,又有黄庭坚《鄂州书事》诗中以明月作主题,又称玩月楼。
魏了翁行经武昌城,作为“书法家”的鹤山先生自是要去登楼拜赏。故邀约了时在鄂州的好友、丹棱人李直(季允)同游南楼,感受前辈大诗人范成大《鄂州南楼》诗里所说的“蜀江即长江”:
谁将玉笛弄中秋
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
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
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
武昌鱼好便淹留
鹤山先生与李直在南楼读罢范成大这首诗,明白范丞相所誉之蜀江即岷江,东流接纳了无数的支流,汇成大江,故有“蜀江即长江”的感怀。想自己与李直都是蜀人,都在岷江边长大,二人不禁大为感动,临楼远望滔滔长江水,感叹道:大江来自家乡水矣。便回忆家乡的山河风情,又想到当下国家的动荡,时刻被北人觊觎,北方地域的青州、齐州、商洛、许昌等地都在努力抗蒙,禁不住即景写下著名的《卜算子-登鄂州南楼》词,以表达共同的抵御外敌的决心:
携月上南楼
月已穿云去
莫照峨眉最上峰
同在峰前住
东望极青齐
西顾穷商许
酒到忧边总未知
犹认胡床处
这首魏了翁与李直等南楼的绝妙好词,体现了鹤山先生在外奔波风雨兼程中的思乡情结同时忧国忧民的心境。
因为范成大的“蜀江即长江”的名句,后世书画大师张大千、吴冠中们在创作长卷《长江万里图》时,把都江堰鱼嘴的岷江水画作“长江源头”,明确了“长江文化”的发祥地就是都江堰的岷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