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放了一段时间了。第一次翻开时,觉得内容有些晦涩难懂,所以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前不久和朋友闲聊时,他提到《乡土中国》现在已经成了高中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且高一还会考到书里的内容。去年他儿子上高一时,还专门在学而思给孩子报了一节网课,帮助他理解这本书。
他的话一下子激发了我重新阅读的兴趣。我开始思考,这本书究竟凭什么能成为高中生的必读书目?
这一次,我花了四天时间才读完。读起来依然觉得有些晦涩,因为全书主要是由费孝通老师以前上课时的讨论或论文整理而成。
论文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所以读起来会觉得有些吃力。
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10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他们可能对书中描写的一些内容不太理解,会觉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毕竟他们没有真正生活在乡村,对书中关于土地和邻里关系的描写难以产生共鸣。
而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其实更能体会书中所描述的乡土氛围。比如,第一章“乡土本色”里提到:靠土地谋生、与土地紧密相连,世代定居、不流动,聚村而居、熟人社会,
这些内容让我产生了很强的熟悉感,因为在我的老家,情况确实就是这样。
大家一直都生活在这里,依靠土地为生。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农村,总有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非常贴切地反映了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
因此,每当读到这些内容时,我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