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小A的“退”:藏在退缩背后的期待与脆弱

    这几天小A又缺席了。晨光里,小A妈妈的声音裹着无奈与心疼:“又劝不动他了,说怕作业写不完挨老师说,可我跟他说了无数次,老师早就为他减了作业量,哪怕写得慢、写得少,也只会笑着鼓励,从没半句责备。可这孩子就是听不进去,稍微累一点、难一点,第一反应就是躲……”

    我们看着小A一次次“退缩”,或许会觉得他“娇气”“怕吃苦”,可细想下去,这背后藏着的,是他没说出口的“怕”与“慌”。

    他怕作业写不完,不是真的怕老师批评——毕竟老师的包容早已摆在眼前,他怕的是“自己做不到”的挫败感。就像小时候搭积木,搭到一半塌了就不想再搭,小A面对作业时,心里也藏着这样的不安:“如果我写得慢、写得错,是不是就证明我不够好?”比起老师的批评,他更难承受“自己不行”的否定,所以干脆选择“不开始”,用“退缩”躲开可能的挫败。

    他遇到困难就躲,也不是真的“没耐心”,而是没尝过“坚持一下就成功”的甜。或许以前他尝试过努力:比如试着把作业写完整,可写着写着还是有不会的题;比如试着跑完一场步,可最后还是落在后面。那时如果没人帮他拆解开“难”,没人告诉他“慢慢来也没关系”,这些没完成的事就成了心里的“小阴影”——他会觉得“就算努力也没用”,久而久之,“稍微累点就退缩”就成了保护自己的习惯。

  还有妈妈没说出口的细节:或许平时家里对他的期待藏在“不经意”里,比如“你看姐姐作业都写完了”;或许他偶尔坚持下来时,得到的不是“你刚才没放弃,真棒”,而是“早这样不就好了”。这些细碎的瞬间,慢慢让小A觉得“只有做好了才会被喜欢”,所以一旦遇到难的、累的,就不敢再往前一步——他怕自己做不好,更怕做不好就不被期待。

    小A的退缩,是一个孩子在面对“自己搞不定的事”时,最直白的求助:他需要有人蹲下来,告诉他“我们一起看看哪里不明白”;需要有人让他知道“就算没做好,你也值得被喜欢”。就像小树苗需要支撑才能站直,小A也需要这样的“支撑”,才能慢慢长出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再一遇到风雨就退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