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师大研修学习笔记重点梳理之五)
兰有秀兮菊有芳,学而思兮不能忘。
10月13日下午,全国知名教师、许昌市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室的张红娜老师,以《“读懂教材”的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引领我们进行了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学习,张老师借助《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这一课题作为背景话题,以框架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厚重课堂究竟是研究什么内容的。
张老师提出的厚重课堂是追求五感和突出五味儿的课堂。数学课堂追求五感:第一情感,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要有激情和真情。第二实感,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我们的课堂一定要扎实、真实、朴实、丰实。第三动感,即主动、活动、互动、生动。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课堂上有充分的教与学的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在课堂上出现。第四灵感,课堂预设很美好,但免不了意外生成的出现,这时侯,老师能不能灵活、灵动、机智的驾驭课堂,显得至关重要。第五效感,课堂教学要有实效,还要求高效。这五感其实也适用于所有的课堂。
数学课堂还要突出五味儿,第一数学味儿,数学课弥漫出的主味道一定是数学味。第二生活味儿,新课标指出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三文化味儿,每一个知识都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科课堂上就把这个学科蕴含的文化,彰显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了,孩子的学科素养自然就提升了,而每个学科的素养都提升了,孩子的综合素养自然就提升了。教师要了解数学文化,了解数学史。
第四趣味儿,培养数学情趣,每节课都上的有意思,有趣味,孩子们自然就对数学充满好奇,喜欢上数学课了,数学课有三个目标:1.让大部分孩子对数学不讨厌,能够接受,2.让少部分孩子通过数学学习,能够喜欢上数学,3.让极少数孩子通过学数学,树立终身研究数学,想当数学家的信念,这就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这些理念都是通过趣味培养良好的情感。第五人情味儿,关注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多关注后进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进行情感的沟通,用真心、用真爱换真情。
厚重课堂追求五感,突出五味儿,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教师,要想课堂厚重,必须教师先厚重。要有厚重课堂,先有厚重教师。靠什么教?苦心厚练功底;教什么?潜心厚研教材;对谁教?真心厚读学生;怎么教?用心厚析课堂;教得怎样?有心厚积反思。
张老师指出,今天重点想讲,如何把薄薄的教材读厚,即厚研教材。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教材观呢?张老师指出,对于教材,我们应该做到 “依”而不 “赖”,“ 信”而不 “迷”。
那么怎样做到厚研教材呢?张老师提出了研读教材的基本思路:源于教材分析理解应遵循接受、比较、质疑的思路,要接受教材,吃透教材,要纵向比较新老教材,横向比较不同版本教材,基于班情学情选择合适的资源,在研究教材时发展问题可以大胆质疑;高于教材进行再创造,应遵循完善、超越的思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
研读教材的基本策略有:1.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依据教材目录,整理主要内容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张老师建议大家要站位高远,教材中的四大领域通一遍,做到通晓、通览、精通三个层次:读其他学科教材,跟其它学科融合,让学生感觉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通读教材,一定要有一至六年级教学的经历,因为有了大循环教学,对教材结构会有深厚的了解,不管是教材哪个环节,应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段后,一定要把本学段知识弄精通;有心的老师不仅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整理,还要会思考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2.依据例题分析知识点,分割课时,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我们一定要有整体的眼光,关注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衔接。3.依据例题分析习题,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
接着张老师以自己上过的几节典型课例为我们详细解读厚研教材的具体做法。方法一,一类知识的整体把握,关于“比例尺”的思考:“比例尺”是什么?张老师的解读专业、精准。比例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经过查阅资料、自我反思,张老师找到了比例尺的合适位置。教材是如何编排的?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是什么?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思维特点是什么?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层层追问中, “比例尺”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呼之欲出,有效的教学设计也是水到渠成。
方法二,单元教材——补充与调整,以“真分数和假分数”为例,经过调整,教师在教学时,从用手中圆片表示分数入手,让学生可以轻松表示出一张纸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四,老师及时发问,可否表示出四分之五?在问题中学生理解一个单位1不够,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想到同桌两人纸片合到一块儿就能表示出四分之五,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得以体现,继续探讨,得到了表示四分之几的多种结果。在分类中,把真、假分数的知识融为一体,这样的教材解读为后续学习和解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老师把自己的真实做法,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大家,唤醒学员们的研究意识,讲座博得了阵阵掌声。
方法三,一节课——质疑补充。张老师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进行了以下思考:怎样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法的原生态认识是什么?数面积,为什么不满一格按半格算?“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究竟是谁的想法?学生是否必须要经历动手“剪拼”的过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底和高”?对比推拉前后,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何教学价值?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带着质疑与不停追问、追寻,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设计教学,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地逼近新知并最终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张老师的讲座,洋溢教育专家那种认真执着、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气息,鼓舞人心,指引方向,更使我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