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少数民族聚居区,每到草长莺飞的春季,各家各户都有做草粑的习俗。
草粑,就是从山里采集一种名叫“粑粑草”或是“百花菜”的草,掺在糯米里制成粑粑。 听说,草粑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查了下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为弘扬非遗文化,活跃警营氛围,在清明节假前,局工会组织了做草粑活动。
吃过午饭后,没事的同志自动留下来,利用午休时间在食堂里准备开干。
食堂大姐对大家进行了简单地分工,有洗草、洗叶子组,有馅料准备组,有揉粑粑组,有包粑粑组。
洗草组将从市场里买来的“粑粑草”放进水槽里进行清洗,洗干净后放进锅里加水、碱水同时煮。半小时左右,“粑粑草”被煮得黏黏糊糊后,和着水一起装进盆里出锅,将它倒在案板上的糯米粉里,白色的糯米粉被水浸过地方变成了黑色。
这时,揉粑粑组的三位帅哥登场,将糯米粉跟“粑粑草”合在一起,用劲地揉起来,一直要将两者揉均匀了才算揉好。
黑白不均的糯米在不断地揉合中,慢慢变了颜色,最后变成了青青的草的颜色。
在揉粑粑的同时,馅料组的也在忙个不停。为满足大家不同的口味,今天准备了两种馅料,一种甜的,一种咸的。甜的是黄豆粉里掺红糖,咸的是腊肉粒。一个帅哥用将黄豆放进绞拌机里,准备磨成粉备用,两位美女忙着切腊肉、剁腊肉。
水槽边,几个美女用刷子一片片地刷着包粑粑的叶子,两位姐姐不停地走来走去指导各处工作,还有多位目前帮不上忙的美女,在旁边负责给大家递东西、讲笑话逗乐,食堂里一片繁忙有序、和谐有爱的景象。
等糯米草团揉好,馅料完全准备齐备后,就开始包草粑了。
从大大的糯米草团上分出一个个半拳大小的团子放在案板上,先将团子在手里揉圆后,用手掌压成一片薄薄的绿色的圆片,再将馅料放在圆片中间,然后沿边将圆片围拢,就做完一个草粑了。
大家边做草粑边互相取乐,劳动的时光成了一种享受。感觉没过多久,草粑就全部包好。然后,将每一个草粑都包上粑粑叶,一个个放进蒸柜的抽屉里摆好,最后,蒸柜门关上,大功告成,静待粑熟。
半个小时后,打开蒸柜,一屉屉热腾腾、绿油油的草粑完美呈现,看着让人好有食欲。
开吃,管它肚子是不是还是饱的,管它是不是要减肥,先满足口福重要。
腊肉包在软糯的草粑里,跟平时将腊肉做菜,又是另一番风味,腊肉的香,草粑的糯、黏,打开了味蕾,让人吃了还想吃。
吃了咸馅的,再试下甜馅的吧。同样的软糯,但夹杂的浓烈肉香味变成了绵长的豆香味,吃了又是另一种感受。
工作人员都吃饱后,大家开始打包,给各股室没空来的同志送去。
室外阳光正好,室内其乐融融。
吃草粑,吃的是春草的味道,品的是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