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身上还满是鲜活的酸痛,记录下首马以及准备的过程。
2013年我跑了E村的半马,后来尝试报名两次全马,都因伤未能参加。事不过三,上周日终在E村完成首马。
准备首马的过程大致是两部分。首先是打base,到5月底,绝大多数是Easy跑,周末跑LongRun。最高周里程是70公里。第二部分就是18周的2Q计划为基础。在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书的第三版里面,终于对原始的2Q计划推出了多个不同周里程的变种,对我这样的小白友好了很多。于是选了最高里程在70公里的版本。
打base阶段进展还算顺利。而赛前的18周计划就变得七零八落:7月初回国休假,各种原因没法正常练习。8月回来刚跑一周,就摔跤,直接趴窝两周。重跑之后,开始临阵磨枪,出现跖骨疼也没在意,然而最后一个质量跑3*2MileTempo,跑完才发现左脚鞋带松,成为最后一根稻草。隔天开始出现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的症状。计划的两周tapering也变成了趴窝。于是我开始实施能找到的靠谱的恢复手段,包括睡前泡脚,还被LD揶揄:提前进入老年生活。
从上图也能看出,7,8月的fitness近乎断崖式下降。磨枪了一个月后,最后两周也是在下降。图中的黄色曲线是个叫做Marathon shape的估算值。比赛前,我是47%,连一半都没到。
比赛日,早上起来心里还是忐忑的。左脚感觉已经减轻不少,不过赛前3天试跑了5k后还是有不适。打算试着跑,坚持不下去了就退赛,不能把自己搞伤重了。天气是反常的大晴天,起跑气温在17,最高到了25度。往年最高只有15度。组委会赛前还发出温度提醒。
全马的参赛人数在2千出头。我是在group D起始,很快也就过线。起点旁的音乐台传出震耳欲聋的节奏,我心里倒还平静,没有太多鸡血感,提醒自己一定压住配速。之前的计划是前5公里5:15配速,然后慢慢到不到5分配速,过了32公里后再视情况提速。
一晃过了10公里,按计划开始吃胶,进水站喝水浇水。过了12.5k的水站后,左脚脚弓突然有针扎的刺痛感。心里一惊,还好刺痛一晃而过。之后就调整,提高了点儿步频,换成全脚掌着地,也试着减少触地时左脚的发力。似乎有效。继续到20公里时突然看到路边人群中的LD蹦跳着加油,于是一通鸡血,紧接着的一段上坡也是略减速就冲了上去。
28公里左右都还ok,基本按计划来。之后,左大腿股四头肌的上端感到僵硬,右脚脚底也发烫,配速开始下降。过了32.5k水站吃了最后一个胶后,进入到平时群跑时的路线。跑在熟悉的林荫路上,左大腿却愈发僵硬。终于停跑,开始走起。之后就是走一段跑一段,直到终点。下图的速度曲线也能清晰的反应出这个断崖式的下降。
我这次发现我还是能吃能喝的。加上起跑前吃的gel,前后一共吃了6个胶。10k之后每2.5k的水站,每次喝两杯半满的水,往身上浇两杯。所以在30多k开始走路时,我感到体内能量充盈,也没有抽筋的征兆,怎奈左腿的肌肉罢工。当时安慰自己,反正是首马,完成了就是PR(personal record).于是心安理得的走着,即使最后两公里进入闹市区,两边热烈的观众蹩脚的喊着我的名字(Jianhua在荷兰语里面很难发音)给我加油,我也继续淡定的走着,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和露出大大的笑脸表示感谢。
终点的拱门终于出现在视线中。缓缓跑过最后的几百米,过线停表,3:54:53。比计划的要慢了不少,心里比预想的平静,就当给自己以后留足了进步空间吧。
回家同步了数据,看到异常的触地平衡。我平时是左脚触地时间略长些的。结果这次尤其是调整姿势后,左脚的时间大大缩短。最大甚至到了41/59.
现在回看下,还是训练不系统,欠练。而且力量训练中也缺失了足底的练习。其实7月也出现了脚底跖骨疼,只是回国跑的少,慢慢也就恢复了。跑步是个和自己对抗和讲和的运动,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注意到身体给出的信号。
说说要感谢的人吧。首先是LD,谢谢支持我跑步(虽然经常说我是入了“包治百病的跑步邪教“)然后是kun帅。你那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去探寻跑步背后的原理;最后是跑群的群友们,人数众多,不一一列出,很高兴我们能共同享受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