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西走,越是满眼一大片一大片荒凉的戈壁滩,还有暗沉的黑戈壁。戈壁滩上稀稀疏疏生长着的骆驼刺,时不时卷起的沙尘暴,以及蔓延了几十公里的嘉峪关长城遗址,它们以前守护着河西走廊,今天它们孤独、沉默地屹立在连霍高速旁边,也许几百年后,它们就逐渐随着岁月的风化消失了吧。
要去嘉峪关,首先看到的是九眼泉,史书上记载:“九眼泉,嘉峪山下,水碧清不浊,沃田数顷。” 九眼泉为嘉峪关提供了必要的水源,荒漠地区怕缺水,但是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这就得益于九眼泉了。九眼泉旁长满柳树,风中摇曳,有江南的错觉。其实这种柳树叫柽柳,相比于江南垂柳的细柔优美,柽柳虽然也有垂枝,但叶子没有那么狭长,比不上江南垂柳的婀娜多姿,更多了几分沧桑的味道。
九眼泉前面立着明代冯胜将军的塑像,冯胜将军是嘉峪关的功臣。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代的时候,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嘉峪关建成之后,成为明朝西部国防重地,明代军队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的设计非常精妙。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并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墙上建有罗城、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马道、井亭、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我们走在嘉峪关中,可以隐约感觉到当年戍边战士和老百姓的生活气息。其中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而戏楼,相当于今天的传媒载体。y告诉我们,在古代,要进入嘉峪关首先要经过层层审核,出关更是要办理相关的程序和手续。一出了嘉峪关,就是走进了茫茫的大戈壁,因此很多人出关之后,一去就是几年、十几年,或者是再也不会回来了,是十分凄楚的事情。然而,总是有归来的幸运儿的。他们归来之后,这些年并不知道关内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于是都会到戏台去看戏。戏台演出的一些剧目,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还会将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成戏剧,给士兵和百姓知道。因此,在古代,戏台就有着作为宣传、传媒平台的载体。
嘉峪关为什么被称为第一雄关?为了解释这个问题,y领着我们从关外的茫茫戈壁,一直介绍到关内,让我们首先领略了关外防守的八道凌厉的防线,然后进入关内,兵临城下的紧急状态下,明代军队在通道、瓮城等地又是如何伏击敌人,刚攻入城里敌军一下子就被打得晕头转向、狗血淋头。y的精彩讲解听得我这个军事知识小白心惊肉跳的,似乎真的感受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酷烈,不禁开启脑内剧场,想象在漫天风沙中,似乎真有两方军队在作战。
小子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而且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在嘉峪关防御系统方面,他提出了自己很多对于古代战争的看法和疑点。关于这一点我挺欣赏他的,在他这个年纪我可没有这个胆量。后来上了大学,我也基本做到这些了,关于某些古代的观点与教授们辩论,得到了教授的欣赏,认为我有做学术的潜质,可是后来的工作与学术渐行渐远了,年龄越大发现不忘初心越来越重要,希望小子能一直保持他的初心。
黄昏的时候,我沿着马道登上了嘉峪关的城墙,看到一些文艺女青年,她们在城墙上摆拍的照片很有韵味,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我的照片就是那种到此一游作个纪念的感觉。所以我历来觉得,原本再美丽的风景,只要一加上我进去立马就被破坏了,但为了日后留作纪念,有个念想,便也拍了一些。
相比于照相,我更喜欢在城墙上远眺,感受苍穹之下的沧桑,长城如此,西安城墙如此,南京城墙如此,嘉峪关城墙当然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