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下是我个人的见解:
道就是不可思议的“纯无”(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纯无”产生出了第一个“物”,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这个“物”由于它的物质性而产生出了它的“心”(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过程就是“一生二”,这个“心”作为“一生二”中的“二”立刻就对作为“一”的“物”进行了第一次的“否定”,也就是使原来的“物”由于它本身新增了“心”的属性而成长为一个体现着“‘物’与‘心’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新生的“物”,这个过程就是“二生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被表示为“物1→心→物2”,也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循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再反作用于物质。这时的“三”就不再仅仅是一种静止的形而上学的“物”,而是由于同时具有着“心”的属性而成为了一种既能够认识自身又能够发展自身的具有能动性的“物”,这样的“物”就具备能够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使自身变得越来越种类丰富(如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和数量繁多(如每种生物都在不断繁衍后代)以及能力增强(如每种生物的不断进化),也就是使它自身不断通过对它自身的扬弃而发展自身,其中的过程同样是无数个类似于“物1→心→物2”的物质运动过程,可以展开为“物1→心1→物2→心2→物3→心3→物4……”的这种循环过程,它的起点与终点都是“物”而不是“心”(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而这整个的“物”发展自身的过程也就是“物”化生“万物”的过程,也就是“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