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开完周前会,校长递给我几封信,说是某所职高组织了给初中老师写信的活动。我拿起信件一掂量,有点厚度,有点分量。
真是开心,满足了我从小到大想收信的欲望。记得高一时,还经常跟初中好友写信,互相吐露一下近期种种,后来在班主任的或直接或委婉的言语中,“把重心放到学习上”了。遗憾的是,那些信件也因为当时找不到稳妥的藏身之所,终被付之一炬。现在想想,那些“小秘密”即使被父母发现,充其量也只是他们的饭后谈资,只是当时谨小慎微的我,不懂揣摩大人的心罢了。
后来很少再收到载着邮票、邮戳奔向我的书信。
再往后,上了大学,08年,那时候一毛钱一条的短信也很珍贵,依稀记得是54字的容量,一定要编辑得满满的,才不算浪费那一毛钱。后来QQ、微信开始普及,文字变成了很廉价的东西,那怕一个“哦”,也可以成为一条单独的信息,渐渐的,不再是提笔忘字,而是压根儿不提笔。
成为语文老师后,不得不天天拿着笔了。这几年,我爱跟学生在文字中博弈,周记成了我们的主战场。他们周一交上来,我用一二三四五天批阅完,很多人喜欢上这种交流的方式,也有人因此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文字中迸发的是对学习、生活的激情。
我没写信,却一直在写字。
毕业后,也有人写了大段大段的周记发给我,看完既觉得他们在成长,也感受到文字中依然不灭的力量。
但是收到信很意外。极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本学期第一封文字信件是上一届班长托妈妈送来的,她在一中读书,我想起了我读高中时班主任的话,决定不去打扰,因为她的高中生活的确很忙。但我看完迫不及待地跟现在班级的孩子分享了,后来在周记中就有看到孩子写这件事,写他们对高中的期待。
昨日收到这三封信,一封来自于课代表,我的老搭档,一封来自于周记狂热分子,一封是热情大方的大环(其实是小环)。信中,仍是念着238的好,念着我的情,也向我诉说着今日新学校的严格,分享着当官之后的快乐,“佘老师的学生不能随便服输”,还告诉我偷看我朋友圈后感受到了我的幸福,要我多发发朋友圈,也告诫初三的学生要好好努力,顺便还给我撑腰——要是现在班上的孩子不听话了,他们来当“打手”。说来说去,最后这句话最有含金量。
一口气读完,很为他们高兴。之前我很担心进入职高的一部分孩子失去斗志,但看到他们仍然对未来考大学有着坚定的目标,我觉得那些思想工作没白做。
信辗转十天才到我手上(邮政果然是邮政),也许我花了一晚上回复的信件也要在路上游走半个月,但是,该来的,总归会来。就像我们付出了努力,未来一定会有某种美好在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