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抱怨数学了,它能拯救你的人生——教师节特别篇

你好,我是凯歌~

今年是第41个教师节,在此祝各位教师朋友们节日快乐🌟

作为一名拥有高中数学教师资格的教育工作者,我想简单聊聊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在思维教育中的重要性。

01.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的核心在于对现实世界进行“创造性提炼”。一些复杂的事物,通过进行量化、搭建数量关系,我们就能够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人的财富自由和负债苟活,就可以将他们的收入用正负数来表示。

有钱,用正数表示。欠钱,用负数表示。

再比如:计算,是根据基础的信息,去得出综合的情况(如收益、损失)。

而解方程,则恰恰是计算的逆运算——在整体状况确定的情况下,去倒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变量。

表面上看,数学是考察计算能力,但实际上却是在考察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构建模型等。

02.数学的严谨性

如果说所有的学科中,谁最严谨,那么我认为非数学莫属。

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在日常的学习与考试中,我们常常会觉得文科的科目没有固定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们的语文考试,却非要为这样的问题硬生生编造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

面对“XX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种问题,对语文不太好的朋友来说,最终就是一通乱扯。

有的说思乡之情、有的说是为了爱情,还有的为了理想抱负……

结果真正的作者出面后,却说“这只是我随便写的”。

这该怎么判?为“答案”洗白吗?还是批判学生们没有思考力?

有的学生主张A观点,有的主张B观点。但标准答案倾向于A,那么持B观点的学生,哪怕逻辑自洽,最终也只能低分。

这也是我认为文科应试的一大弊端——扼杀学生的多维度思考信念。

但理科就不一样了,因为它只认真理。

1+1在数量上永远只能等于2。

在函数有意义的条件下,同一个角度的正弦值除以余弦值永远等于正切值。

四选二的组合永远只有6种,不会有第7种。

常数的导数一定为0。

证明题的逻辑需要环环相扣,少一环都会扣分。

……

你可以说语文会骗人,但绝不会说数学会骗人。

因为数学是目前所有学科中逻辑最严谨的了。

03.数学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能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的思维。

按思维的深浅,我们可以将思维分为表层思维和底层思维。

表层就是那些直观、具体的事物。

例如超市里货架上的标价。

人们的表层思维,往往是看到这个价格后,感慨到:“哇,这个降价了,可以囤了”

底层就是背后看不见的源头。

小学五年级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分解质因数。

比如:234这个数,可以拆分成2×3×3×13。

通过拆解我们就能知道,它既是2、3、13的倍数,又同时是6、9、39、78的倍数。

分解质因数就是考察我们的拆解思维的锚点。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初中一年级的重要知识点:因式分解。

比如x^2-7x+12,它可以分解成(x-3)(x-4)。利用这个分解方式,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2-7x+12=0的两个解x=3或4。

把拆解思维延伸到学科外,同样适用。

还是超市的货品。

为什么同样的货品,超市里定价15元,而普通便利店定价只有12元。

带着底层思维的人会去思考,这3元的差距体现在哪呢?

是不是供货渠道不一样,便利店直接从厂商那进的货,而超市是从供货商那进的货?

是不是营销策略不一样,便利店在准备清库存,而超市不急着清库存?

是不是仓储成本不一样,便利店用的老板自家的冰箱,超市的冷库是租的第三方场地,有额外租金?

确定了可能的方向后,我们可以去求证,最终一定能找到根本原因。

再比如写作,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就像在文字的黑森林里摸黑,摸着摸着就掉进了陷阱。

但如果先发挥结构化思维,思考:

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疗愈自己内心还是社群传播?

我要怎么搭建框架?用大纲还是思维导图还是流程图?

我要使用什么逻辑呈现?并列还是递进还是总分?

每一部分使用什么角度比较好?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

……

写作本身需要对文字有极大的热爱,看似是一件纯文科的事,但搭建框架这种前期的准备工作,其实也是离不开数学思维的。

04.数学与商业的关系

《底层逻辑》这本书的作者刘润老师说过:“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是数学”。

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得其成为分析复杂系统(如经济模型、物理理论)的“通用语法”。

比如保险精算师,它会重点考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

因为保险行业的利润产生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玩概率游戏。

假设某保险公司开发一款保险产品,计划从10000个客户中获利200万。

假设有效理赔率为0.05%(也就是预计要赔付5个客户),理赔额度预期为80万/人。

那么保险公司就要弄到手200+80×5=600(万)的钱。

这样,每个客户的计划保费就是600万÷10000=600元/人。

当然,实际情况远比案例复杂。但底层逻辑就是这样。

再比如博弈论中的经典论题“囚徒困境”,说的就是双方博弈时,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建立信任,最终一定是双输的局面。

表面上看,分析这个博弈的过程,只是简单地进行利益、成本的计算。

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人性这个变量。

企业之间建立了共识,但只要有一家企业为了蝇头小利去打破这个共识,就会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

而企业主们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很可能从一开始也不会信任其他企业了。

最终就是人人自危,什么合作也达不成。

要想全员获益,就必须设定好规矩。只要不遵守,那就要付出代价(比如永不合作、全网避雷)。

数学与我们的商业社会是无法分离的,因为商业看的是实打实的经济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商业的本质不是做语文题,而是做数学题了。

写在最后

数学思维能够让我们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规避更大的风险。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坏人骗、不会被敌对势力策反。

因此,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义务教育,哪怕取消了英语、物理、生物,都不能取消数学。

今天的浅谈就到这吧,再次祝各位教师朋友们节日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