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给16级硕开二语习得课的参考书目之一。帮周老师买了一本。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字的认知与发展
第三章 汉语词汇的认知与习得
第四章 汉语句法的习得与发展
第五章 适用学与汉语语用习得
第六章 社会文化因素在汉语习得中的作用
第一章 方法
第一节 汉语认知与习得研究的常用方法
一 实验研究
通过操作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来观察或测量因变量。
实验设计要严格,主要是确定因变量的指标和观测方法,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使得因变量能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以揭示研究对象内在变化的因果关系。
如:考察词汇识别速度与词频的关系,就可以把词频作为自变量,分为高频、低频。
考察生词性质和生词位置与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关系,那么生词性质和生词位置就是自变量,依据研究目的把生词性质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生词位置分为句首、句中、句尾或主语、谓语、宾语等。
自变量的确定,主要依据研究者所探讨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试验中,被试特征也可作为自变量,如年龄、性别、智力、身高、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
二语习得研究中常用的被试的母语背景、二语水平、学习动机就是将被试特征作为自变量。对被试特征因素进行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如性别只有男和女,智力则可以按实验者的要求分为若干等级。
因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被试的行为变量。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观察到,能够以数据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时间与反应的正确率,常常作为因变量。
纸笔测试中,被试的测验成绩就可以作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客观存在于实验过程中,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因变量,但是又不在研究者观测范围之内的因素。来源广泛,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很复杂。对这种因素要加以控制。
如:
在研究生词性质和生词位置对学习者听力理解影响的实验中,生词位置和性质,都是需要操纵的自变量,但听力材料的难度水平、句子长度、句式结构等都是可能影响听力理解效果的潜在变量,那么在实验设计中就要对它们加以控制或平衡。如果不能保证是否有其他变量影响反应效果,就不能肯定引起该结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实验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研究条件进行控制。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必须是敏感的,因变量的指标应是具体的可观测的。被试和实验材料必须具备实验的同质性,才能使实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验条件下,实验者必须以相同的刺激和相同的条件使被试进行反应,因此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可重复。
实验研究就是有局限性。即,有些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是无法进行实验控制的,另一方面,实验中所设计的条件无论多真实,和现实的自然条件总是有一定差异,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该考虑这种差异。
(一)实时on-line实验研究方法
反应时记录法
反应时,实际上是认知加工速度的一个测量指标。加工速度是个抽象概念。实验中必须采用可操作的标准作为度量指标,因此在研究中必须使加工速度这个概念可操作。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感觉运动速度 知觉速度 认知速度。
由于反应速度的复杂特点,所以选择测量指标时,尽可能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要求:1 任务相对简单。2 任务不能仅仅反映神经反应的速读,必须体现出它参与认知功能的能力。3 具有普遍性,尽量排除由于特定任务所产生的差异。要突出对大多数认知功能的影响。
如:
1. 字词识别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
命名法。让被试大声读出一个字、词的读音,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发出声音的时间为命名的潜伏期。
词汇判断法。给被试呈现一串字符,包括真词和假词,要求他们尽快准确判断它是不是语言中实际存在的一个词。如果是,按键,如果不是,按另一个健。实验程序可自动记录反应时和准确率。
语义分类法。要求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做出语义判断,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属于某个语义范畴,如,“是否属于动物,”是否有生命“
同一性判断法。要求被试判断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的两个词,是否相同,同一性判断任务可以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即判断所呈现的词是否形同、音同、义同。
Stroop效应实验。心理学家Stroop首创。要求被试对书写颜色词的不同颜色进行命名,如“红”字用蓝色书写,被试在看到这个字之后要立即说出“蓝”。实验发现,当颜色词的意义和书写它的颜色一致时命名速度快,不一致时命名速度慢。
这说明,视觉词汇加工过程中语义是自动激活的,当我们看到颜色词时,虽然不要求对颜色词本身的意义进行加工,但是知觉无法拒绝这个颜色词的语义通达过程,其语义或自动激活。后来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这个实验范式有许多扩展,尤其在双语实验中,该范式被广泛使用。如中文呈现汉字“十”,旁边用英语five作干扰词,可检验双语词汇加工中的语义激活机制。
2. 双语词汇加工的研究方法
词汇联想。单一联想和连续联想。单一:给被试呈现一个刺激词,要求被试说出由该刺激词所想到的第一个词。连续: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说出尽可能多的词、
联想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这种方式主要用来探讨双语词汇记忆的内在结构。
词汇回忆或再认:首先向被试呈现一个由母语和外语词汇构成的学习词表,然后要求被试回忆这些词语或者判断一个新的词表中哪些词在原来的词表中出现过。通过比较和分析回忆结果,可以考察被试对不同语言词汇的记忆和学习方式。
图片命名和词汇翻译:呈现图片要求被试以外语命名或者呈现词语要求被试翻译。
两种任务所反映的双语词汇加工通路不同。图片命名是从概念到词汇,词汇翻译是从母语词汇经过概念中介再到目的语词汇。通过比较这两种任务的加工结果,可以考察初学者和熟练双语者双语词汇加工方式的异同。
跨语言启动:启动实验范式是词汇加工研究中常用方法。当子啊目标词之前首先呈现一个与它相关的启动词时,该启动词被激活的形音义信息会对目标词识别产生促进或干扰作用。如以“医生”为启动词,它可以对目标词“护士”的识别产生促进作用。通过改变启动词的呈现时间及其与目标词的关系,可以研究词汇加工的时间进程及其形音义的激活方式。这种范式也广泛地使用于双语词汇的加工中,用跨语言的词汇启动来研究双语词汇加工方式。
3 阅读理解研究常用方法
即时加工假说:认为读者阅读一个词时,开始对它进行加工,并在阅读下一个词之前完成对它的加工。只有在对所注视的词进行所有加工后眼睛才可以移动,进行下一步阅读。
眼脑一致假说:认为被试对一个词的注视和对它的心理加工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对该词的注视时间就是对它的加工时间。
研究者的主要模式:
(1)不打断文章阅读的过程,只测量读者加工文章中某个目标项目的时间,当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排除其他可能时,句子阅读时间的变化可以视为理解句子的相对难度。最精确的方法是控制眼动轨迹技术,它能保证对阅读行为相当细致的测量,包括注视点以及词语的注视时间、眼动的方向等。
(2)探测技术。运用该技术,在阅读中某一个关键的地方呈现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打断被试的阅读。要求读者做出反应,大声读出来,或进行词汇判断,或判别该词是否在前文中出现过。
探测模式为检验阅读过程中特定信息的加工方法,提供更为精确的方法。
典型的实验情境是:在被试阅读一个句子后,呈现一个探测词,要求被试尽快确定该探测词是否在句中出现过。
眼动记录、开窗法、……
4 言语产生研究常用方法
图片命名法
(二)纸笔测试方法
实时实验法对实验环境要求高。
纸笔测试更常见,适用于对反应时没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可以集体施测,简单易行。尤其是儿童语言发展和二语习得研究。
如:注音任务,研究儿童汉字读音识别过程中的规则效应和一致性效应。使用多重选择任务探讨了汉语儿童对形声字的形旁意识,使用听写任务发现汉字字形输出过程中声旁与形旁的交互作用。
二 非实验研究
(一)调查研究
1 问卷法
问卷常用的项目设置方式:
是否式:(以是否/有无来回答问题)
选择式:常用的有称名式与等距式。(A 活泼 B 严谨 C 枯燥 / 1 非常有效 2 比较有效 3一般 4 不太有效 5 无效)
排列式:你认为什么最有效?请用数字为以下选项排序。
填空式:在列出的问题中填入自己的情况或看法
量表式:以心理量表方式让被试对问题做出反应,5点,7点和百分量表。
2 访谈法:
要注意:1 提问方式。探究方式。
3 观察法:
4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描述援救,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样。在使用和获得结论时要慎重。个案研究的方法在探索性研究或验证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用途。
5 语料库研究
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料的代表性。
6 口语报告法
通过学习者直接的内省过程来研究其心理机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口语报告。也成“出声思维” think a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