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了千姿百态的色彩绚丽的冰凌,又去瞻仰了位于坪上的潘将军墓。
河靖坪村地势平坦,肥沃的水浇地大多集中于村子的中心。四周远望村子中心一片田野开阔,恰似四周高,中心低的取势,形成一个盆地。
神秘的潘将军墓地就在河靖坪上。远远的地方,一眼就能看到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黄土坟冢,孤独的遥遥的矗立在盆地的中央。
这是奉皇帝之命兴建的牌坊,所以上书“敕建”。这确实是这位名将一生的写照 。
潘育龙是清代朝廷著名的武将功臣,甘肃靖远卫人,官至提督,镇绥将军。 征战一生,最为精彩的战斗则是随康熙皇帝的西征。 在开拓西域,抵抗平定游牧民族的叛乱,维护统一,稳定地方上,建功卓著 。授镇绥将军,任陕西提督,一生又好文重士,恤军爱民,曾捐资修缮文庙殿宇, 主持修成康熙《靖远志》一套六卷,为现存最早的靖远地方志书。一生重文修武,躬身事亲,有许多的为将为官为子的故事在他生活过的地方传颂,深得军民爱戴敬仰。
潘育龙病逝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赐给随葬祭品,谥号“襄勇”,葬在靖远县乌兰镇河靖坪潘家窝窝。
河靖坪的地形地势大致似一个盆地,四周显高,中间略低,这低洼的地方叫做潘家窝窝,潘育龙将军的墓冢就在潘家窝窝
墓冢四周为耕地,距县城约六公里。
墓地前有石坊。石坊是潘将军墓最显眼的标志,也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物。
石坊为清朝乾隆时期修建,为清代典型敕建石坊,三楹斗脊式,全部为石头组成,榫卯相连,石头之间的缝隙清晰可见,但却稳固如山。
石坊最上方是一个竖式石头匾额,匾额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块倾斜的镶嵌在石头块中的竖匾,如同悬挂在牌坊上一般,上书“敕建”二字。
匾额一式两体, 石坊背后的形制和正面 一样,匾额完全是用石头镶嵌在那里,看似悬着着,想要跌下来,摇摇欲坠,却又岿然不动。
石坊上梁正面刻有 “ 输忠阃外 ”, 每个字双龙相拥,下面刻着:“ 赐镇绥将军仍管陕西提督事务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二级记录一次加赠太子少保谥襄勇臣潘育龙坊 ” ,下方为二龙戏珠石刻浮雕。
石坊上梁背面刻有 “ 尽锐争先 ”,每个字也是双龙相拥, 下面内容与正面相同。下方为双凤朝阳石刻浮雕。两侧横梁正面背面刻有 “ 褒封 ”、“ 恩荣 ”字样。中间内侧楷书楹联为:“千里山川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
石坊的柱子前后有圆鼓型的石座护着,正梁和护座处都雕刻着豹、狮、麒麟、鸟、鱼等各种鸟兽图案, 线条精致,刀工刚劲,图案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可为石雕精品。
此牌坊为清代典型石坊建筑,结构合理,全为石头榫卯相连,稳固结实,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壮观。
为了修建这座牌坊,在当时的条件下也颇耗费人力财力。
当年修建石坊时用的石梁都是从外地运来,又要将沉重的石梁凌空架起,镶嵌在石柱上,这可难住了工匠。可好此时路过一位老者,匠人们上前请教。老者随口说道:“ 我已经是土拥脖脖的人了(意为快入土的人),哪有什么好办法?” 匠人们从 “ 土拥脖脖 ” 这句话受到启发,用周围附近的黄土堆土的方法,才将石梁架起镶嵌在了石柱上。
穿过牌坊, 便是将军的墓冢了。这是一座大约高5米的土堆,墓前的石碑、巨大的供桌和许多石兽大都被毁坏偷盗 ,残存的基座也是七零八落,唯独石坊修建的牢固,没有被损毁。
二零零三年,潘育龙石坊被甘肃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墓葬前,放眼四周,却又感觉这片墓葬地势高于四周。当地人也说,墓地远远高于周边的农田。他们浇地,即使水漫过了田地,水也只能靠近墓地边缘。
这是一处不大的墓地,在农田的侵蚀下,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们挖没了。石雕残件零散着, 东倒西歪,随意丢弃,垃圾狼藉随处可见。如果不是这座石牌坊,以及牌坊后面高大的土堆,很难相信这里埋葬着一位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将军 。
潘育龙家学渊源,自幼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后代建功立业,人才辈出。中进士,作郎中,任知府,也有总兵提督,也不乏文人雅士,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