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考试季,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关注自己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每天早上出门时说“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放学回家等我做完作业收拾书包的时候问一句“作业做好了吗”,还有一句就是考试前说“仔细一点,不要粗心”。
七八十年代出生于农村的人相信对这一切并不陌生,转眼七八十年代的人已经轮换为当初父母的角色,只是教育不再是那么单一的几句话了。但是考试前后,粗心这个词还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嘴里不断蹦出。
粗心到底是什么?其实粗心只是一个借口。
比如小学数学中:算式前后抄错了,数字算错了;应用题,式子列对了,计算错了,或者单位没换算甚至没写...题目看错了。
父母看到上面那些错误时认为孩子知识点掌握了,只是不够仔细而已,所以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不再严厉批评。孩子看到父母的反应,问为什么错了时,回答“不仔细,题目看错了”,孩子这么说时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掌握了,不够仔细还真的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事情。
这个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举个例子:一份100题20以内的加减算式试卷,自愿报名或分发500份(无限定时任何人都可参加)。分下面几种情况:
1、随机分发,第二天去收试卷;
2、布置给学生的作业;
3、比赛,成绩高且时间少者获胜,奖品丰厚。
这三种情况结果大家可以想象:第一种试卷回收率最低,卷面情况最差;第三种情况最好。
这三种情况的区别在于哪里?重视程度,也即态度。粗心的本质——没有达到“我要”的程度。当然在强项的学业考试中也有粗心的情况,那是因为轻视了。
认真严谨的态度是一种习惯,习惯需要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才会慢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