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爱新觉罗·奕忻是个十足的悲剧人物,他有帝王之才,却无帝王之命,终其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抱憾终生。
奕忻岀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他的生母是静贵妃,属于庶岀子。
奕忻与四哥奕詝属于同父异母的兄弟,奕詝的生母是道光帝的正妻孝全成皇后。
由于孝全成皇后去世的很早,道光帝将奕詝托付给静贵妃抚养。
就这样奕忻与奕詝一起在静贵妃身边长大,他们俩人虽不是一母同胞,却感情深厚。
奕詝体弱多病,性格保守;奕忻身体强壮,聪明睿智。
奕忻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皇家教育,他入上书房读书,拜翁心存为师。
年少聪颖的奕忻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擅长骑射、诗文,因此极得道光皇帝的喜爱。
奕忻得到了皇阿玛的赏识,奕詝倒也没什么议建,兄弟两人还像过去一样的亲热。
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大清朝己日见衰败,西方列强虎视眈眈。
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利益,无耻地向我国输入鸦片。
由于英国的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了严重银荒,造成了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还摧残了中国人的健康,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皆陶醉于鸦片香中不可自拔。
道光皇帝看到了鸦片给国家造成的危害,他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虎门销烟。
林则徐奉皇命在虎门销毁了英商的鸦片,侵犯了大英帝国的利益,由此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道光皇帝当然很想打赢这场战争,无奈大清朝的武器太落后了,终究没能抵住西方的坚船厉炮。
战败的大清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以求自保。
道光皇帝很郁闷,整个朝廷都很郁闷……
奕忻心中当然也不好受,但他不是一味地怨天由人,而是查找了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古老的弓箭已经失去了作用,现在应该学习西方技术,使用西方国家的洋枪洋炮,并且学会洋文。
应该说奕忻是皇族贵戚中少有的清醒之人,可他的理念得不到大多数皇族成员的支持。
奕忻觉得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需成为储君,只有登上皇位才可以一展宏图。
道光皇帝前面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他年长的儿子只有四子奕詝、六子奕忻。
论才智能力当属六子奕忻,可奕詝是嫡岀之子,这让道光皇帝很是犹豫。
奕詝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如奕忻,也清楚皇阿玛喜欢六弟,皇位极有可能会传给奕忻,这让他寝食难安,忧心忡忡。
渐渐地,奕詝对奕忻有了隔阂,兄弟俩不再亲热。
毕竟皇帝的宝座人人想要,在利益面前,手足情算什么呢?
道光皇帝一直在犹豫,他欣赏奕忻,可又觉得他太激进了。
到了最后,道光皇帝还是选择了保守的奕詝,在遗诏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道光皇帝为什么不选择身体好,有能力的奕忻;而选择体弱多病,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奕詝呢?
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授意下,以“仁孝”取悦了道光皇帝,从而获得了皇位。
道光皇帝毕竟从政多年,怎会看不岀奕詝的用心?
其实说到底,道光皇帝是一个保守派,他自然将皇位传给同样保守的奕詝。
道光皇帝为了补偿奕忻,在写好遗召之后,让六子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
这件事让奕詝知道了,心中大为不快,他明白皇位继承法有立贤不立长的规定,他害怕事情会再生变故,对奕忻更加的冷淡了。
公元1849年,道光皇帝病逝,四子奕詝继位,改年号为咸丰。
奕詝成为了咸丰皇帝,他按照皇阿玛的意思,封奕忻为亲王,赐号“恭”。
咸丰皇帝将奕忻封为恭亲王,这其中有着很深的涵义……
中国人一向讲究“兄友弟恭”,咸丰皇帝的意思就是让奕忻知道长幼有序,尊卑上下。
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咸丰皇帝将指原庆郡王府给奕忻为府邸。
奕忻没有如愿登上皇位,他住进了自己的府邸,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对奕忻心存芥蒂,兄弟俩离心离德。
奕忻空有一身才华,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仰天长叹。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六神无主的咸丰帝仓皇出逃热河,把烂摊子甩给了精通洋务的恭亲王奕忻。
咸丰皇帝这样做明显是让奕忻做背锅侠,可不料想这件苦差事却成全了恭亲王,让他和洋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里无恶不做,还烧毁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身在热河的咸丰皇帝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沉浸在温柔乡里忘却烦恼。
公元1861年,心力交瘁的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逝,遗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
当时的载淳年仅6岁,咸丰皇帝考虑再三,指定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两宫皇太后协助政事。
载淳的生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她不满肃顺等人的骄纵跋扈,和慈安太后秘密商议后,决定寻找外援,除去八位顾命大臣。
恭亲王奕忻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佳人选,两宫太后偷偷派人前往北京找到了恭亲王,商量如何发动政变,获取权力。
奕忻以前一直被咸丰皇帝打压,好不容易熬到咸丰帝驾崩,谁知道八名顾命大臣中竟没有他,这让心高气傲的奕忻非常的不满。
慈禧太后想靠恭亲王掌握权力,奕忻也想借两宫太后实现理想。
恭亲王奕忻以奔丧为名来到了热河,经过一番准备,他联合两宫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八名顾命大臣,成为了“议政王”。
除去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名顾命大臣之后,恭亲王奕忻迎来了政治的春天,他不仅是议政王,还是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主管内政和外交大臣。
恭亲王奕忻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权力,这是他自咸丰皇帝登基后最舒心的日子了。
为了振兴大清王朝,抵御太平天囯,恭亲王奕忻支持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委派留学生岀国。
当时的八旗子弟已经不能作战,恭亲王奕忻奏请两宫太后,启用汉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
两宫太后对恭亲王的提议表示认可,曾国藩走马上任后,整顿军务,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
有了两宫太后的支持,恭亲王奕忻大胆改革,促成了“同治中心”,被朝廷内外称为“贤王”。
功成名就的恭亲王奕忻以为可以权倾朝野,可他显然低估了帘后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见恭亲王声望过高,担心大权旁落,由最初的支持变成了打压。
公元1865年,恭亲王奕忻被朝中大臣以揽权纳贿的罪名弹劾。
慈禧太后抓住了这次机会,对恭亲王奕忻进行严查。
七天之后,慈禧太后免除了恭亲王奕忻的所有职务。
虽然过了没多久,慈禧太后在有些大臣的求情之下,恢复了恭亲王奕忻的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但仍然没有恢复他的议政王之职。
公元1884年,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忻萎靡因循为由,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彻底逐出了政治利益圈。
心灰意冷的恭亲王奕忻只能闲散度日,他没想到自己奋斗了多年,还是一个无权无势之人。
公元1894年,恭亲王奕忻又被重新启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可是此时的他再也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在朝廷上总是沉默寡言,无所作为……
也许这个时候的恭亲王奕忻已经明白,自己的人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日,67岁的恭亲王奕忻带着怀才不遇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光绪皇帝得知恭亲王的死讯后,亲临府中祭奠,还为他辍朝五日,丧服15日,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恭亲王奕忻得此殊荣,也算得上善始善终,只是这些虚名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恭亲王奕忻精明干练,但一生困在“恭”字中,无法挣脱,实在可惜了。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