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愤怒是怎么从一个人传染到另外一个人,是怎么从强大传达到弱小,又从传弱小传反馈回强大。
1,情绪污染
老吴昨天晚上跟老婆在家吵了个不愉快,到了他自己的公司上班后,一看到员工居然迟到了,工作一些小小的出错,本来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可是老吴却借此大发雷霆,指责小杨拖拉机、马虎蛋,把昨天晚上上的那股气,结结实实的发在了小杨的身上。
郁闷的小杨无端承受了老板的痛苦,回到家后,就冲着自己的老婆发了脾气,让他洗碗洗得不干净,地板拖得不够干净,孩子管不好,简直懒婆娘一个。
小杨的老婆在家辛苦了一天,还被老公这样子羞辱,一时愤怒无处发泄,就开始修理起自己的两个孩子,说大宝和二宝把玩具丢得客厅房间到处都是,指他们又懒又脏,也不听话是破小孩熊孩子,一通机关枪哒哒哒,把孩子吼得一愣一愣。
这两个小孩子实在没办法了,郁闷死了,刚好看到一只小猫,开始追着这只猫,拿石头丢他,骂这只野猫——虐待一只小猫。
那只小猫被他们折腾的够呛,好不容易逃出孩子的魔爪,赶紧的出了门,这只愤怒的小猫在外面碰到了老吴,于是挠了愤怒的老吴。
一个负面情绪链条就这么形成了,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是愤怒的受害者和迫害者,无一幸免。
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给别人贴标签。他会因为一件事而否定一个人,把一个人说的很不堪。他会针对的是不是事情,而是针对的是人。
我们还可以看到更经常一点的例子,小明今天在学校里边上课的时候。他同学交头接耳说的几句话。然后被老师发现了,他马上就给小明扣上了一个大帽子,说小明真是个坏孩子,上课老是吊儿郎当的,像你这样子以后你要怎么办呢?考试成绩要怎么办?你以后要怎么去考上好的大学。怎么有一个好的未来呢?
2,焦虑来源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就是标签化,第二个问题是延伸化。就是给一个人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把这个标签顺便延伸到他的将来,是严重没有时间感的一种表现。
所以我们如果不把一件事情,严格的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给别人上标签,否定一个人,因一件事否定一个人。
如果别人反对我们,我们还会据理力争,说从小事情上面,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是怎么样的。如果小事情上面不注意,那以后怎么能让孩子养成好的品格呢?
原因在这样的,家长和父母身上往往都有焦虑的标签在里面。就说明焦虑似乎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背景环境。每个人身上都难免带着这个社会给予的压力在生活。
原生家庭的困境,升学压力,事业的瓶颈,人际交往的伤害,或者是中年离异,老年丧子,这样的人生惨痛。简直会接踵而来让人无法招架。
3,内聚性自我
假如我们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自我。用科普特的话说,就是你得要有一个强大的内聚性的自我,他可以帮助你挡风遮雨。
并且这个内吸性的自我要确认一件事情,就是你基本上是一个好的人。这些事事情做得不好,并不能说明你这个人就是坏的。
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想很多人很多父母都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总会因为一件事情就把一个人否定一杆子就打了一船人。
我看到过这样离谱的父母,他们会说,你这样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简直要气死我了,你这个蠢货。
甚至父母情急之下会口不择言,我宁愿这辈子没有把你生下来,那种嫌弃的眼神,会给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言语暴力下悲惨的成长,导致他的内在的自我,对自己是否定的,他永远不认为自己是对的,他觉得自己就是堕落的,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
这样的人活着除了焦虑别无他法,因为,当的内在没有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内核——我是基本好的,这样的一个概念的时候,他的人生是非常非常的不稳定的。随时可能被别人一句话杀死。
像我们第1个例子看到的那个老吴,小杨,小杨的老婆,以及两个二宝和那一只可怜的猫,他们其实都在传递着这样的一个焦虑。
就是,我身上有一些压力我没办法释放,我只能通过攻击别人的品格的这种方式,把这个压力释放掉。
可是这种攻击未免代价太大,会污染一大片人。而且这种污染是呈发散型,是呈指数型增长的,一传十十传百。
那么如何能够让一个人形成——我基本上是好的一个内聚性强大的自我呢?
心理学的给出的答案是,你得要修复自己的童年。修复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并且从你父母的关系中确认到,我这个人基本上是好的,我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而变得不好。
当一个人有这一个基本人格的时候,他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幸福。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二年第773篇
2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