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完成了《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的阅读,相见恨晚!对于家庭中亲子关系的话题,永远都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很多人却被困在关系中,本书不仅仅是有着有效的理论,更像是一本有效的操作指南,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遇见这本书。
接下来是我对第一章内容的感悟,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一、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
这几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好友的公公突然重病离世,事情来得太突然,让我们都很难接受。周一的下午,我和先生去她家里接上她的儿子来到医院,见爷爷最后一面,孩子上车之后,情绪就不对,平时开朗活泼的孩子,上车一言不发,直到他姥爷说要给他爷爷念经的时候,孩子突然崩溃,孩子大声地说:“你给谁念经?不需要你念!”
很明显孩子还不能接受爷爷重病的现实,到了医院,看见爷爷身上插满了管子,当他走进爷爷的身边,爷爷已经昏迷了一天了,结果突然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孙子,然后流出两行热泪,这时孩子彻底崩溃了,忍不住大哭,已经比妈妈还高,看似是大孩子了,但是哭的泣不成声,手也一直在抖。
当他出来见到妈妈,他抱着妈妈大声的哭,一直在说:“妈妈,爷爷的病会好起来吗?爷爷会好起来的对吧!”孩子一直在问,可是我的好友,平时讲惯道理的人,这时马上说到:“恐怕有点难,你知道爸爸妈妈现在有多不容易了吧,又要工作,又要照顾爷爷,所以,你要好好学习,管好自己,让爸爸妈妈不操心……”巴拉巴拉的又说了一大堆,这个时刻,孩子需要的是妈妈接纳他的感受,他害怕爷爷的离开,需要妈妈给他安全感,可是被妈妈的道理大军彻底淹没。
我和先生把孩子送回家之后,他跟姥姥在家,一直哭一直哭,哭的差点抽过去,如果当时我的好友能懂得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内心得到一丝安慰和力量,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曾经的我也是道理大军中的一员,平时就做思想工作的我,大道理一套套的,儿子被我的“大道理”折磨的体无完肤。
上个周五儿子还没有复学,我们全家陪七七去照周岁照,爸爸说照完相想去迪卡侬买顶帽子,我为了让哥哥能够有动力一起去照全家福,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他特别兴奋,因为好久以前他就想去了。
可是事与愿违,七七当天的状态特别不好,折腾了好久我们也没有照完,最后也没有去成迪卡侬,哥哥当时特别不高兴,他有些抱怨的说:“你们要不说来迪卡侬我就不来了,我还不如在家看书呢!”要是以往的我,我肯定会给他扣一顶大帽子,全家人的集体活动都不想参加?你还是我们家里的一份子吗?或者连弟弟的周岁照你都不来,你是不是真的爱弟弟?现在想想以前的我真的挺可怕,这个标签会把孩子拉向与我们对立的深渊!
我通过书里的方法确认儿子的感受,“你觉得不去迪卡侬太失望了,你前几天就想去了!”儿子听我这么一说,内心就变得柔软了,他不在像个刺头一样,准备好跟我战斗,而是马上说:“是啊,我真的挺想去的,我想去射箭!”口气明显平静了很多。
我发现当我接纳了孩子的感受,我与儿子的沟通不在像两条平行线,我们内心深处是有链接的。
二、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相信大家听过一句话,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我们总是用我们感受去帮孩子做决定。殊不知,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去学习游泳,可是去了三节课说什么都不上了,也许是被教练吓到了,也许是有点惧怕水,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孩子不学游泳的真实原因。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刚刚交完费用,不学不就浪费了吗!爸爸对儿子说:“那有什么好怕的呀?”因为爸爸在大学里都是学过跳水的,对于他来说,这真的没什么好怕的,十米跳台都练过!可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这个后遗症直到今天都解不开,儿子已经五年级了,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是他依然不学习游泳。
三、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前几天儿子上大语文的时候讲了《红楼梦》,对于轩这种男孩来说,他真的不明白,王熙凤与林黛玉见个面,为什么啰里啰嗦那么多,边上课边生气,自己说我怎么这么不喜欢《红楼梦》,气的我都想把书撕了!我能理解一个11岁的男孩看不进去《红楼梦》,我接纳他的感受,但是撕书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当我对他的感受表示接纳,他也没那么抵触了。
四、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认为,以接纳的态度和孩子沟通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镇静”效果。以前总是用“安静下来”等表达方式,只能更激起孩子的怒火。而用简单的话回应他们,往往能起到安抚的效果,也能神奇地改变他们的情绪。”
五、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的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四个技巧在生活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赞,我也正在通过这四个技巧,不光面对我的儿子,更是面对生活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我能更加去理解别人,同时,与他人的链接也更加的亲密,再一次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读一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