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旧社会的人们,基因里天然就有一种节俭意识。
祖母的娘家有几十亩地,那个时代也算个大户。祖母和祖父结合后,没有因为两家相对殷实的家境而贪图享受,反倒是更勤俭持家。80年代初我记事开始,祖母炒菜几乎不用油,用麻绳编成的一个麻片在油罐里蘸一点点油,在烧热的锅底上蹭几圈,让锅底油亮些,不沾锅底就可以了。那个贫穷的时代,劳动人民锻炼出特殊的智慧,而特殊的智慧也在反向驯化着人们的生活。
五岁那年冬天,一场雪下了好久。睡一觉醒来,不知道什么时间,一股特别的肉香飘来,迅速翻身,趴在炕头往炉火上看。红彤彤的炉口上坐着黑色的小砂锅,丝丝的往外虚着白气,咕嘟着一锅深红的鸡块。祖母给我和姐一个碗,碗里是被分成两块的鸡心、鸡肝、鸡胗。窗外雪落的沙沙声,屋里火炉上砂锅里咕嘟声…氤氲在儿时记忆的大炕上,我和姐姐钻在被窝里,俩小脑袋凑在一起搂着一个碗,一人一口的吃着喷香的鸡杂,开心的味道洒满两张红红的小脸蛋.....
祖母把鸡肉精细的分成好几个组,都撕成细细的丝,每顿饭给我们吃点;鸡汤给我们下了好几天挂面,最后用鸡骨头和大白菜炖了一次....那个年代一只鸡居然可以吃出很多种味道!
刚上初中那年,春节前去给小姨家送年货。小姨居然给我煮了一小锅鸡胗、鸡心!足有20多个!葱姜辣椒大盐一起下锅大火猛煮,麻辣、鲜香、脆实的口感回味悠长。
多年后,北京出差,在东四十条附近的“天下盐”吃过“二毛鸡杂”,口感最丰富。二毛是“天下盐”老板牟真理的笔名,关注二毛最初是《中国经营报》的美食专栏,后来循着他的专栏开始关注他的作品,最后光顾他的生意。这人真是个大IP,一个人居然可以通过专栏、书籍、美食节目、实体饭店等各种渠道传播他的美食思想,理念!
二毛鸡杂:
1、鸡肝、心、鸡胗、肠打理干净,切细,然后泡椒、泡姜切丝。
2、起一个混合油锅(2/3菜籽油,1/3猪油)八成热,下鸡杂,盐,醪糟汁炒转,下泡椒泡姜以及芹菜、蒜苗炒香,起锅,装盘。
感受最深的一次吃鸡杂,是大学毕业那年冬天,也是一场大雪的夜晚。下班后,鹅毛般的雪片扬扬洒洒铺了一地,一起租房子几个同学喊着“能饮一杯无”的闹腾着喝酒,那时候流行喝52°尖庄,我就动手炒了一次鸡杂。
鸡胗切丝、鸡心切片大火煮沸2分钟捞出,过凉水。重油大盐、干辣椒、花椒、葱姜蒜、半碗泡椒一起下锅,爆炒两分钟。出锅装两大碗,四个人四兜馒头,就着喝下三瓶白酒。醉的一塌糊涂!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聚会必说的段子。
想来,喝醉从来就不是酒精的问题,而是感情度数太高。一帮同学,走过迷茫青春,也迈过失意岁月,如今我们相扶已经走过半生时光!
想想吧,人生也就两件事:眼前的饭菜和心中的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