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翔叔。
我最近建了一个听书群,每天都会定时在群里分享一段读书音频 + 文档解说,音频时长差不多 20-30 分钟的样子。
其实我的初衷也很简单,主要考虑两点:
第一点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出发。
很多人都说:我怎么才能变得自律啊?老是喜欢拖延,三分钟热度,做一件事,才几天就没兴趣,坚持不下去了。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点拖延症,包括我自己,不可否认的,人都有惰性,光这一点,就能说明:不可能每件事都尽如人意。
所以我认为,有一种很好的保持自律的办法就是:行为曝光。
这个其实也好理解,罗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社会系统本质上是协作系统,你一旦发起了一个事,当它有了一批用户和社会影响力之后,本质上它就不是我的事,它是一个公共品。
同样的道理,将自己的行为暴露在群体下,你每天做的事就没这么简单了,是要负责任的,不是随随便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以的。
我这么做,也是为了督促自己,要每天坚持听书、吸收和分享知识。道理很简单,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第二点呢,是站在你们的角度。
我一直认为,每天做好一件事,收获一点点,等到日积月累,你就会因为累积效应而感谢你所坚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真的想每天都能有所进步,获取知识,读书绝对是不二选择!但是一本书太厚,没几个人做得到一天读一本,这要求实在有点高,所以 30 分钟的音频恰恰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呢,小伙伴们总会出现这么一些情况:
1.这本书不感兴趣,不听了
2.这本书看过了,不听了
3.没时间,不听了
4.太长了,听不下去
5.听不懂,听着后面的,还念着前面的
我想给出的解答是:
1.只关注感兴趣的书,那你的知识面依然狭窄,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懂得跨界思维的,所以请别挑剔!
2.看过了,并不代表你看懂了,每次的音频总会有新的观点、新的案例以及新的故事,这些你都知道吗?另外不应该回顾吗?
3.没时间,永远都是借口,睡觉前多抽出 30 分钟,早起半个小时,时间也就自然出来了。
4.听不下去要么就是你在分心,脑子还想着别的事,要么就是你真的不感兴趣,那是心态问题。
5.听不懂,那就多听几遍,一本书听3遍,一天哪怕只弄懂一个概念,足矣。
接着谈听书这件事,我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仔细去想过:听一本书到底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以及如何将好处尽可能放大,坏处尽可能缩小?
我认为,听一本书的好处主要有:
1.节省时间,每天都能有时间听完,哪怕晚睡或者早起半个小时。
2.每天都能有所收获,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且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你来说可能是非常触动的,甚至是改变命运的。
3.每一本书都很值得去听(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就像《穷查理宝典》提倡的跨界思维一样,一方面听到的内容跟自己的成长和技能相关,帮助改善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退其次,也当是普及了知识,扩展了思维,还能当成故事拿去谈资。
坏处也主要有:
1.听书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听到的都是别人总结好的观点,并不能通透的解读整本书,导致理解偏差,不过如果真的感兴趣,还是建议买一本。
2.听书容易分心。因为它毕竟不是音乐,一种享受,它比音乐要枯燥。它只是知识的一次浓缩,所以,在短短的 30 分钟内,感觉每一分钟讲的都很重要,所以你不能像听音乐一样,一边听一边干别的事,这样只会分心。
3.听书容易浅尝辄止,听个几遍以为都听懂了,而不去深究里面的细节。都听懂了不就行了吗?抱着这种心态的大有人在。但是知道不一定做得到,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愿意去填补,那他就很独特,但是做这件事很耗时的对吧,所以,还是没人愿意去做。
4.听书容易浮躁,虽然也想坚持每天听一本书,但是一方面之前的书堆积了,没听完,急急忙忙的想尽快都听完,像完成任务一样;另一方面,生活中又有其他的事情在干扰,自己又没有很好的时间分配和目标意识,资源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浮躁。
分析利弊,可以发现,在如此碎片化的时代,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取知识,每天坚持听一本书,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选择,比你读书的效率和效果要好太多。
我相信你也能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弊端终究是存在的,那么如何才能将好处最大化、坏处最小化呢?
首先我们肯定都很明确,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碎片化的时代,每天还能有所收获。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如何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安排下,将每天的成效最大化。
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慢下来。
真的,一次只专注一件事,一天只听懂一本书,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有急功近利和望而却步的心态,要么就是贪多,觉得自己无敌,一天能学好多知识,能多学一点是一点;要么就是退却,觉得自己不行,太懒了,根本听不下去。
其实,只要你慢慢来,花一天的时间去弄懂一本书中出现的概念,足够你收获了。我建议每天早晨先听一遍,对照文档记录下你的疑惑,先自行思考,然后不懂的地方去知乎 / 百度搜索相关解答,同时做好笔记的记录。白天的时候抽个时间,再听一遍,回顾一下,等到晚上睡前,还听一遍,拿出笔记再思考一番。一天下来,你肯定对这本书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书中提到的理论、案例和故事,也有相对清晰的认知。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比你每天都忙着做很多事情,应对一堆凌乱知识的铺面而来,要更有效?
另外,并不是每天听个音频,记个笔记就完了。对概念理解了也没多大用,还是会忘记,你可能觉得很正常,定期回顾不就好了。确实,遗忘很正常,但是定期不断回顾就是最好的方法了吗?未必。
所谓学以致用,关键是,你在弄懂一个概念或理论的同时,你需要想明白,我要怎么才能真正用起来,就像你看了那么多关于沟通、演讲、谈判、表达技巧的书,对你的生活真的有什么帮助了吗?并没有吧?
这里想拿拆书帮的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提到的「RIA + 便签读书法」来举例说明。
RIA + 便签读书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 RIA 三环节:
R=Read,阅读原文片段
I=Interpretation 引导促进
A=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
还是比较抽象,那么到底该怎样做呢?需要将阅读分为:
R(阅读片段)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具体实践是:
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
I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
A1: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
A2: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让知识真的应用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才能因为它变的更好。
不知道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方法不光能用在读书上,听书也适用。它的本质是当你遇到一个新的概念时(不管你在哪遇到的),要学会停下来,仔细思考,用自己的话去陈述你的理解,然后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反思,看看接下来,我如何能够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所以,脑海中始终要有个意识:我学这玩意到底有个毛用?当它真的有个毛用时,诶,你就掌握了。
那么关键来了,怎么思考用途?我来也举几个栗子。
■栗子1:
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提到:如何赢得朋友?可以做的几件事:
1.请对方帮一个小忙
2.记住他人的名字
3.谈论他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投其所好
4.真诚的赞美
所以呢,我就在想怎么才能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我是这么做的。
当在大学和工作中时,想要跟一个陌生人搞好关系,我往往都会先借机请对方帮一个小忙,比如:借个小物品,待会就还。一般人都会很乐意帮助的。
等到归还的时候,我会很客气且礼貌地说声谢谢,并且表达出:很高兴认识你,我叫 xxx ,方便认识一下吗?这个时候,出于尊重,人们都会很有礼貌地告诉你他的名字,并且表达出一定的热情。当然,不排除拒绝,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人我觉得你也应当直接 pass 掉,道理你懂得。
一定要记住对方的名字!等到下次碰到,提前喊出来,面带微笑的和对方打招呼。你这样做了,他对你的印象会非常好,因为他看到了重视。接下来,你们就可以找机会深入聊天,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投其所好,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针对某个具体的点,比如对方的一个物品、穿着、小习惯等,进行真诚的夸赞,点到即可。到此,他肯定会觉得跟你聊天非常的开心,愿意结交你这个朋友。
■栗子2:
在《关键冲突》这本书上指出,在解决跟别人的冲突问题时,要学会用对比法:首先,你必须想象出对方可能得出怎样的错误结论,然后马上向对方解释你没有这个念头,紧接着,必须说明你的真实意图。
比如在工作中上司如何批评下属的工作会比较适当?
“请不要误会我对你的工作有意见,我知道你每天也很努力的在工作,为了家庭、为了生活而拼搏,都不容易,总的来说,我对你的付出还是挺满意的,只是有某些细节的地方,我想再跟你共同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者寻找优化的空间,你看好吗?”
当你真诚地表达出你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了他着想,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责怪,他的内心就会莫名的得到宽慰和尊重。如果你直接横眉冷对,只会导致对方的安全感破裂,只会加剧事情的恶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身边常常会碰到争吵的原因?因为每个人都只会抱怨!不懂体谅!
■栗子3:
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提到一个“结论先行”的概念。所以在写文章和向领导汇报的时候,我往往也会采取这种措施,让思路变得很清晰。
比如:文章的开头,我往往会先分析一个现象,然后把得出的结论、中心思想抛出来。紧接着,就是通过分论点,分别阐述理由。
又比如:汇报工作时,直接说明:如今的现状是 xxx ,我觉得应该 xxx 做,我考虑的原因主要有1,2,3等(不要超过 5 条)。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方式好死板啊,还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比较自由。但你有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想过,你思路不清晰,他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听懂吗?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
■栗子4:
在《谈判力》这本书中,提到如下谈判策略:
1.狮子大开口(提前开一个天大的差价)
2.红白脸(自己当红脸,找一个人当白脸)
3.虚拟决策人(这事啊,我得去问问我妈)
4.虚拟竞争者(隔壁那一家告诉我 50 块钱就能买,你还要 52?)
那么,如何将这些策略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呢?
针对买家: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父母买东西就喜欢讨价还价,但里面蕴含了很多道理。当卖家开口要 200 块,父母往往直接开价 100 卖不卖(狮子大开口)?这个时候店家铁定不愿意啊,然后双方就开始撕逼:大家都各让一步吧,130 卖不卖?店家很无奈:再加点再加点,我连本钱都赔掉了!135 不能再高了,不买我就走了,我看隔壁那家差不多的东西,也才 130 块钱(虚拟竞争者),然后假装离开,这个时候店家往往都投降了:好好好,回来回来,我卖给你还不行吗?
你有没有发现,一般你狮子大开口,要个低价,最后的成交价往往向你开的价格靠近。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锚定效应”,先开价者往往占据优势。
针对卖家:
我之前卖过房子,销售也是很讲究策略的。
客户一般嫌价格还太高,迟迟不肯交钱,但是心里呢已经对这套房很满意了,总是抱着再等等的心态,这个时候,销售人员总是表达出:这套房子已经被 3 位客户看上了,都说想要,谁先交押金就归谁。您看我们这里的房子也是非常的实惠、抢手,你要是再犹豫,可真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虚拟竞争者)。
书中提到的理论和方法并非 100% 有用,但是只要你敢去尝试,去试错,并且总结,用处就是 100 倍!
听书,是为了快速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你有所启发。
我是翔叔,一个风情万种、低调有内涵的暖男。希望与你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