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是作为教师培训成长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各教研组都展开了形式多样的课例研究活动,课例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问题从哪来?物理组通过研讨提出了设定问题的三大原则:
1.问题必须来自观课的现场教学,
2.问题必须小而具体
3.问题必须代表普遍倾向
9月18日下午,崔国振老师在八年级三班进行了一节课例展示《测量平均速度》崔主任、薛主任亲临现场听课指导,物理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本节课通过了课前集体备课、多次试讲、正式展示、课后点评、教师反思等多个环节
通过一系列的教研研讨,本节课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如何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
2.理解V1、V2、V3的物理意义,全面理解平均速度这一概念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在本节课中,崔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斜面倾斜度的选取,首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答案各异,紧接着教师实际演示三种不同的倾斜度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学生体验到不同倾斜度小车运动时间快慢存在很大差别,倾斜度小可以延长小车运动时间,减小时间测量误差。
活动二:挡板的作用 倾斜度确定的情况下,崔老师请三位同学实际演示测量时间,结果三次时间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在交流经验过程中,学生发现,时间的起点较容易掌控,停止计时的点由于不同的反应时间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时间延长或缩短,这对速度的求解都存在不利影响。因而挡板的引入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小车撞击挡板声来辨别停止计时的点,大大减小误差。
在问题二数据分析中,崔老师通过设置三个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全程平均速度,上半段平均速度,下半段平均速度并不是简单的相加除以二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分析,学生加深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为平均速度在生活的应用打下基础。
在本周我们物理组将展开第二次课例研究,执教人耿老师,本次教研活动物理组集体备课,初步完成了教学前的教学设计。
课例研究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是巨大的,特别是当静下心来,回顾、思考、总结出一篇案例后,可能又是一次小小的提升,我想,要真正做好合作学习这件事,必须具备是勇于尝试的决心、不断探索的恒心、无私奉献的爱心、坚定不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