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继续自费跟着朱老师在线上学习,听朱煜老师的课成为寒暑假的必备菜。朱老师对统编教材的分析解读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经常对某个单元的课文一篇一篇分析,拿来就能用,实操性强。而听朱老师的评课最过瘾,敢说真话说实话。
朱老师对教材的培训是我至今听过的最好的课,没有之一,因为朱老师是真才学,真研究。
哈哈,记得去年暑假孕早期孕吐厉害仍然打开朱老师的课听,来转移注意力。寒假时二宝快要生了,我老是咳嗽在输液时,边输液边打开cctalk继续跟着朱老师研修。这孩子想来与朱老师有缘,很幸运娃的名字也是朱老师起的。
哈哈哈,这个寒假估计是一手奶娃一手听课,想来宝贝肯定对朱老师的声音熟悉,胎教听着长大的。
听课笔记:为什么聚在一起听课?
一.1.学生的复杂
老师不是万能的,做一个教师还是要努力在教室里做一项专业的事情,在教育里,在教学里做专业的事情。有些孩子,某些方面是不会开花的,我们经常提到静待花开,孩子有些方面会开得很好,有些不会开花。世界就是因为各种不同的人,才多姿多彩,如果都是双一流的大学生,这个世界会单调的可怕,不要认为孩子有的地方不理想,天就会塌下来,甚至有些孩子对他们来说静待花开是无用的,花不会开这种可能性是完全有的。
朱老师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听专家讲座,看书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试卷的多变
如果课堂上进行正常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会差,我们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身发展好了,才有更多话语权。
二.复习重要理念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平时反省自己,我让学生实践语言了吗?让学生听说读写了吗?花了多少时间操练了?我的操练有效吗?
2通过表达形式来设计教学
表达形式透过表达形式来设计教学,参加教学比赛时,如果从表达形式设计切入,不想获得好成绩都难。
3教有过程,学有经历
三.单元整合理念的实践
教学目标:单元导语是概括性的,交流平台是细致的,从能力培养角度读懂教学目标。
在微信群提到的反问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改为反问句单纯的操练考核反问句的改写是没有意义的,在特定语境中告诉孩子们,这个语境用反问句还是陈述句更好,应教会学生为什么用这种语气,用这种句式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解读修辞方法。
不是,比如教比喻句给个句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样教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素材都承担的作用不同,略读课是操练能力,精读课是教授能力。
教学策略:
精读课文提供什么支架?如何体现由教——扶——放?
四下第一单元人文目标是纯朴的乡村,我们文化的根在乡村,在信息化大爆炸的今天,农业在不断凋敝。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奥秘,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四上阅读策略单元衔接,通过提问,解决问题来加深问题的理解,先提问,再解决,再加深理解,而不是提出鸡毛蒜皮的问题。针对课文的核心点,表达方式特点来提问教学生。
看课例《乡下人家》执教:
一.读课题
二.初读文,思考:写了哪些乡村景物?
1 读生字
提醒多音字“冠”
书写“冠”
2写了哪些乡村景物?
乡下的瓜 竹笋 鸭子 吃饭情景……
师小结:这么多乡村美景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出示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 精读文,分析句子
1默读段落,划出形象生动的句子。
(1)出示“竹笋探出头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竹笋破土而出 生机勃勃的样子。
(2)写出了一幅什么图?
(提示关注课文中的泡泡图,边读边想象画面)
雨后春笋
(3)边读边想象画面,这句话好不好?
分析“探”,为什么不用“露出头来”“伸出头来”,表演动作。体会竹笋充满活力。
(4)引导背诵,根据填空背诵
2仿说拟人句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
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朱煜老师评课:
解读课文:1拿到文章,先看单元目标。
第一自然段写的瓜
第二:花 竹子
第三:鸡
第四:小河
第五:乡下人吃晚饭情景
2第二遍读课文时,这些景物关系是零散的关系吗?(动物 植物 景色)
倒数第二自然段通过借着纺织娘回到了“瓜架”,和第一自然段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
为什么说是独特迷人的风景?独特在哪儿?
这么小的空间,变成了世间万物的浓缩,场景很小,包罗万象。小小庭院里有:瓜 小河 鸭子 竹笋……
3课后习题 给课文配画,讲述你起的这幅图的名字,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与五上《白鹭》读出的画面训练方法衔接)
选择一个切入点,第二段用来教,第一段用来放。关注字词学习,正音,相关朗读指导都有。
备课思路:
1核心问题:“绿的叶,青的竿……”
写了竹笋,迷人、独特在哪儿?
(1)独特:成群探出头来(只有人才探头探脑,做动作,成群地探出头来)
(2)感受到什么?(勃勃生机)
(3)这里用了逗号,就是想提醒我们不要读那么快,注意停顿,边读边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