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的三种知识向度
作为引领和影响青少年学生走进阅读世界的关键力量,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造就热爱读书的学生,这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学校和教师的共识。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读书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尤其是读浅书、浅读书、读书浅,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知识的向度。笔者希冀从宽度、深度和广度三方面,分享提升教师读书知识向度的方法。
读出宽度:从具体到抽象
当今,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总体容量在不断膨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飞速增长,读书或者学习知识早已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学习什么样的知识。现实中,有些教师将读书视为一种负担,仅仅泛读一些简单的书籍,获得了很多宽泛的具体知识,却缺乏真正的宽度。而抽象能够赋予知识以内容、结构和层次,通过把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时所需要的类别数目最小化,从而进一步实现在被抽象知识处理上的有效性,是人们的一种理性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读书身份的基础上,将书中学习的诸多具体知识抽象化,拓宽读书的边界和范畴,将书读出真正的宽度。
首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尊重知识的内容、结构和层次,并将学习到的丰富而密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此时的知识是具体的,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如果脱离知识的原有情境,就可能会失效。这就要求我们将具体知识进行分类,如教师知识体系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等,成为教师信奉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其次,教师要以实践者的身份检验知识的有效性。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学习到的各类知识,将学习的信奉知识转化为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使用的知识。最后,教师要以反思者的身份升华知识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此时的知识往往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具有普适用途,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全程、全方位反思知识的价值,使学习到的知识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知识。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在拓宽读书宽度、为解决更多难题寻找有效的指导性知识的同时,将具体知识抽象化,不至于落入“读浅书”的俗套。
读进深度:从碎片到编码
在21世纪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逐渐发现了停留在“熟悉、了解”水平的百科全书式教育的弊端。有学者指出,堆砌在书里的大量信息,本身定位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即将面对的世界是灵活多变的,兼具未知与已知。但现实中,部分教师仍仅将读书作为一项工作,浅尝辄止,获得了很多碎片化知识,却缺乏深度。编码是认知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大脑通过短时记忆的方式,对信息(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编码能丰富或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使人们自如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实践情境。教师在明确读书姿态的基础上,也需要将书中学习的诸多碎片化知识进行编码,以走进读书的深度。
首先,教师要以“仰视”的姿态读懂编码,主要是读懂书的内容,把握作者对整本书的设计、编订和制作,读懂书的核心思想,把握和学习书的重要观点。以“仰视”的姿态读书是最容易做到的,教师在读书时首先要秉承“书书都是名著”的态度,尊重和学习作者书中的观点,汲取知识,并将碎片化的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或与实践经验建立连接。其次,教师要以“平视”的姿态理解编码,理解书的结构和书中知识的体系。“平视”读书是有难度的,这要求教师依据其教育理念、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对书中内容和知识进行重新理解、组织、加工和输出,形成个人专有的知识。最后,教师要以“俯视”的姿态重组编码。这并不是说读者高高在上,而是要求读者依据其兴趣、经验、知识基础和对时代、社会的感受,对书中的知识、信息和解释所进行的接受、理解、调整、改造乃至批判,拓展读书的层次。以“俯视”的姿态读书非常困难,教师要保持足够自信,不能将知识和理论作为专家的专属,教师才是知识和理论的创造者。在此基础上,以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作为审视书中观点和知识的参照,深化读书的层次。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编码,走出“浅读书”的困境,走进读书的深度。
读向广度:从专有到共享
在当前互联互通的便捷时代,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现实。但现实中,一些教师读书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和个人工作需要,浅化了读书的意义和境界。共享能够扩散读书的影响范围,实现读书的真正价值。教师要通过对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体悟,以及获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等方式获取知识,同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立场的基础上,将学习的个人专有知识共享,把书读向广度。
首先,教师要站在“传播者”的立场上,提升读书素养和知识共享的意愿。陈桂生教授在谈及自主阅读教育名著时表示,读书只是专业进修中的一法,重要的是把名著中的智慧化为个人素养,不能成为“书呆子”。教师读书亦是如此,将读书作为自身专业发展途径的同时,也应当主动将读书获得的知识和方法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共享。其次,教师要站在“接收者”的立场上,积极建构和使用分享知识的话语体系和氛围,使读书共享知识更加顺畅。教师通过分享、研讨、交流等形式在共同体中学习,使知识在共享中不断扩散,不断提升读书素养和知识共享的能力。最后,教师要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检验其他教师和学生是否学会、理解并内化知识,以及自身的读书素养,才能真正将教师读书获得的专有知识共享并扩散影响。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将读书获得的个人专有知识共享,破解“读书浅”困境,拓展读书影响的广度。
(作者殷玉新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月莹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3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