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身体不适,暂时丢掉了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担了品德课。其中有学前班的每周每班一节课,虽说是品德课,没有教材,没有内容,上起来着实不容易。
今天上午学前四班的品德课,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日常注意的小礼仪。有个孩子提议,要画画,好吧,答应他们:“大家喜欢什么画什么,比一比,看那位小画家画的好……”
不一会儿,小画家们争先恐后来展示自己作品了,一边展示一边讲解绘画的内容,虽然有的看起来真不像,但是孩子讲解的绘声绘色,眉飞色舞……
设计自己的生日蛋糕。
我和好朋友。
两军对战。
打羽毛球。
太阳下的花儿。
……
色彩亮丽,画面张扬,充满童真童趣;灿烂的笑脸,欢快的语言,表达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自己美好的向往。我也陶醉其中……
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快乐的,因为他们纯洁的心里保存的是自由,是幸福。是什么让孩子变得不快乐了呢?朱晓平在《微教育》中说:“初生孩子就好比一个空壶, 我们往里面倒上铁观音,出来的就是铁观音;我们往里面倒上白开水,出来的就是白开水;我们往里面倒上咖啡,出来的就是咖啡;我们往里面倒上毒药,出来的就是毒药!”是我们在孩子的心里注入了不快乐的音符。作为父母和老师,时刻注意对孩子的输入。如果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更好地“输出”,成为一个阳光、积极、快乐、善良的人,就需要把好“输入”这道关。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敢于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张扬个性,年级越高回答问题的声音越小越低。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发展?家长强加的爱――让孩子长成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多人的教育理念已经规定了“正确答案”,所以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倾向于一类人。每个人生而不同,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不要通过我们认为适合的“教育”去束缚、规范孩子。要相信孩子能找到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最好的方式,我们需要提供的,仅仅是生长环境以及一些参考小建议。教育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让一个人,能最终成为他自己。
愿孩子们保持灿烂的笑脸,自由的心灵,幸福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