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四世同堂》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说死就会死,没有刀下留人的反转剧情,也没有“手撕鬼子”那种被神话了的技能,这是老舍先生纪实般的巨作——《四世同堂》。看着那些一个个鲜活的、各自有着各自鲜明个性的小羊圈的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死去,他们曾经是那样活生生的,但在日军的一念之间就能变成冰冷的尸体:钱先生一家、小崔、小文夫妇、佟芳、祁天佑、孙七……哦,还有那么没志气没想法那么无聊的瑞丰也死了。原文是这样说的:“他们想起那厚重老成的祁天佑,会作诗的钱先生和他的太太,两位少爷;壮实得像一条小豹子似的小崔;美得像并蒂莲的小文夫妇……”这样如开篇一样的书写他们的特点,把人的思绪又拉回了那个平静安稳的时候,而战争的摧毁性就是这样,无论生命多么鲜活,都能瞬间化为乌有。当然汉奸大赤包也死了,尽管她曾经那么耀武扬威和令人憎恨,她也没能像电视剧里那样戏剧性的被救出来,这部作品里的死亡平等的笼罩在每个人身上,读来实在悲痛。
书中人物众多,单说正面人物:勇于救国且不断成长的瑞全、不受家庭影响的高第、坚守爱国之心的瑞宣、乐于助人的李四爷等等。这之中令我最有感悟的还是钱默吟老先生,因为自己的儿子拉着一车日本兵直接开到山涧下而受到牵连,在狱中遭受各种毒刑,他作为一个诗人意念却是如此强大,他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他也愿意为这样的结果受刑,他是真的勇士。老舍先生在描写日本人的毒刑上,文笔也非常细腻,文中一共两次出现,文字也是拥有强大力量的,读来让人恐惧、恶心、背脊发凉。钱先生后来被放出来了,他并未因此而畏惧,经此一事反而让他坚定了抗日的信念,他脱去了长褂,一个人在危机四伏的、不做反抗的北平做着抗日工作,我们能从后来的描写中读到他身上那股强有力的信念,一个脱去了文人外衣转变为抗日英雄的人的力量。钱先生的勇气更是让他的邻居——勾结日本人的大赤包一家(除高第外)无地自容。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可读性,被老舍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推荐去读一下。
另外这本书写到的不仅是战乱时的中国,那是个以大时代为背景的作品,里面还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的战争也都有所描写。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珍珠港》,里面的日本空袭原来就发生在那个时候,这让我在时间上完成了事件的重叠。我以前历史很不好,中国历史就让人头疼呢,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但后来跳出应试的框架后,对于这些历史事件非常感兴趣,不以国家民族为局限,不被具体年限所局限,以更广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又联想到我们经历的三年新冠疫情已经被编写在历史书内,我们看到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枪杀的新闻,我们见证了川普选举成功的整个过程,我们就活在历史当中,我们就是历史。
其二:《猫城记》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讽刺性的作品,读来与其他作品的风格不同,但与鲁迅的讽刺比起来,倒没有那么直接和辛辣。
那个时代这样的作品很多,文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民族的情感,对那样的民族的失望,这也我想到了《风声》里写到的龙川肥原,他曾经对中华文化无比的喜爱,可谓是中华文化世家,也写了不少作品来讴歌我们的文化和大好山河等等,与芥川龙之介志同道合。而当他来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时,看到的是桃之不及毫不反抗的民族,看到的是狗腿的小人,那样的落差真的很让人失望吧,他说这样的民族一推就倒了,与他在书上读来的全不一样,我想,这就是老舍先生看到的当时的中吧。
我感触最大的还是最后一句话“……才能生还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这句话是老舍眼里原本应该这样的中国,也是他的期许,他是失望的,但他又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民族,当我读完这最后一句时,又想到了茶馆里常四爷的那句“我爱咱们得国啊,可谁爱我呢?”那一幕每次看都让人泣不成声。又在同时,我想到了老舍最后被迫害选择沉湖,多么无奈啊,失望至极啊,到最后也没有回到他渴望的伟大、光明、自由的中国,以那样的方式结束了一生。有一个评论也让人非常心痛,他说道:“如果老舍先生在选择沉湖之前想到自己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会不会再幽默地自嘲一次。”
题外话:
对老舍的作品有了些了解,这也是开启我阅读的第一个作者,于是感触颇深,还记得以前看到字多就头晕,所以我从不读小说、不爱看书。在我读得几本书后,和姐妹聊起来总是感慨,老舍的作品我们共同品鉴的有《茶馆》,所以有共同话题,但说到喜爱的作者,她说她喜欢鲁迅先生,这让我想到了他的好些作品,都是被选入教材让我们学习的:《少年闰土》《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所以对于周先生,我们也是可以聊上很久的。那时我语文不算好,诸多细节记不起来,但一提到这些作品,都很有印象,我记得那时课上讲到,鲁迅先生的多番救国路线,什么弃医从文等,还有几部别的作品介绍给我们《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考过一次编,在准备面试的时候刷到过一个关于“孔乙己的长衫”的话题,说当代年轻人应不应该“脱下长衫”,我们读过些书,舍不下力气去做苦力,又放不下面子去做服务等等,我们兜里没几个子,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里唯一穿着长衫的人,我们无法舍弃读书人的身份,是要一些体面的。或许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全面,但我理解到了教育的滞后性和鲁迅作品的不过时有了深刻的认知,再说《少年闰土》这部作品也是,儿时的玩伴,有一天改口叫自己少爷了,儿时阳光的、充满生命力的他脸上布满了风霜,我忽而想到,毕业多年后,同学之间也不再直呼其名,早就开始改口叫某某领导了,大家变得尊敬起来或者吹捧起来,我想这是必然。再说到现在要读的《阿Q正传》,姐妹说,人人都是阿Q,我想着我才是孔乙己没多久呢,怎么又成了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了,初次略听一遍,觉得对于阿Q这个人物我是非常不齿的,我怎么会像他,但姐妹仍然坚持,说我们随时都在用着与阿Q一样的精神胜利法,于是我开始直接阅读原著,有一天我恍然间领悟了“我的儿子将来阔得多啦!”,心中不由得对鲁迅又多了一些服气。但作品没读完,还有待继续。另外还要说的是,有时我认为一个人喜欢的作者从某种角度上也能反应这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比如姐妹喜欢鲁迅,我会想到她对于不服或不喜欢的事儿会来上两句,而整个人对事的态度也不那么悲观,鲁迅和老舍是有一段生活时代重叠的,鲁迅曲线救国,相比之下老舍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作品上,作品也透露着无奈失望有些悲观,这不是批判哈。而那时我也是对于诸多社会现象,我愿意做一个“喷子”,选择的也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