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有这样一段话:“他把客堂里的书画古玩反复看了三遍,正想沈子培写'人'字的捺脚活像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上面那样粗挺的腿,下面忽然微乎其微的一顿,就完事了,也算是脚的!”写的是方鸿渐为拜访苏小姐时,在苏家客厅参观、流连的情形。
以前,每次想起这话,总忍不住发笑;现在细细琢磨才明白:这分明是钱钟书先生借着诙谐的比喻,暗讽方鸿渐的不学无术。书法以“粗拙顿挫、宽博自在”闻名的清朝大学者沈子培老先生,若泉下有知,对方鸿渐这番“高见”怕也会哭笑不得。
这就是艺术门外汉的尴尬:看书法只以貌取字,并不了解书法者的技法、功力和精神气质;赏绘画只在意画得像不像,全看不懂绘画者的流派、风格和创意情志…
如此,就如苏东坡所言:“见与儿童邻”,见识就只是与小孩一般无二。以孩童之力,自然难登艺术的殿堂,于是艺术门外汉们,对艺术难免就望而却步、敬而远之了。
直到《大话中国艺术史》问世,作为艺术入门级书籍,作者意公子用精彩的讲解、生动的图文搭起一道道台阶,大家拾阶而上就会发现:那150件稀世珍品如此生动、离我们那么近;那45位艺术家,就像身边的朋友,他们的才能天赋、人生境遇、喜怒哀乐都为我们所熟悉。
他们,活出了个“人”字
在书里,“竹林七贤”是活得最洒脱率性、特立独行的一群人,他们活出了“人的觉醒”,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无疑成了后世文人们的精神先锋。
生在魏晋那样的乱世,他们看到了太多战争、瘟疫和干旱带来的不幸:“人户所存,十无一二”,生命就像草芥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虽然“竹林七贤”幸运地成为“十无一二”的幸存者,但作为名士,他们却因为太有影响力,为当权者所忌惮:在血腥的政权争斗中,他们要么选择追随曹氏家族,要么选择效忠司马家族,稍有不慎就攸关性命。
经过无数的挣扎和纠结后,他们暂时为自己寻得了一条出路:到山林里去。他们在真正的山林里打铁炼丹、喝酒磕药、弹琴长啸,好不快哉;
他们在思想的山林里摒弃世俗礼教、尊崇内心、释放自我。不是说“一日之间,名士减半”吗?不是说生命如草芥吗?那他们偏要在生命陨落之前,活出人的样子。
于是我们看到:七月七情人节,旁人都在晒绫罗绸缎、名人字画时,狂浪不拘的阮籍在晒超级大裤衩;在陌生女子的葬礼上,无视礼法的阮籍号啕大哭,之后怆然离去,如入无人之境;在自己家里,赤身裸体的刘伶面对访客的指责,“大言不惭”地说出那句名言:“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
他们用狂放不羁、乖张怪癖的行为反抗着那个黑暗的时代,在这场反抗中,“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公元260年,皇帝曹髦被司马昭所杀,嵇康借着山涛荐官一事,把对司马氏的满腔怒火诉诸笔端,成就了这封流芳百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绝交书里,嵇康不惜抹黑自己,说自己“七不堪”“两不可”,与官场的要求、规则格格不入,不配为官。这哪里是与山涛绝交,分明是要与司马政权划清界限。正是这封绝交书为嵇康招来了杀身之祸:在263年的一个午后,刑场之上,嵇康弹完他的《广陵散》后,与这首千古绝唱一起“于今绝矣”。
在纷纷乱世里他们最终都走了,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追求、他们“高逸”的美学风格,让后人仰望和追随,真是“哥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仍有哥的传说”。
此后杰出的文人雅士,在其书画作品中也逐渐体现出了自我意识:书法,从东晋的王羲之开始“以文载道”;人物画,以东晋的顾恺之为代表,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署名。不止于此,到了宋朝,更掀起了画肖像画的热潮;山水画,发展到元朝,已经成了画家抒发心绪的载体。
中国艺术就此从记录、教化、为政教服务,渐渐转变成文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思、表达自己的阵地。
深情,跌宕在错漏里
就是有了这样的转变,我们才能在历代书法作品中看到这些特别的墨宝:号称“天下三大行书”的三份书法草稿。
它们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宋代苏东坡的《寒食帖》。尽管年代不同、内容迥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每篇都有错漏的地方,都留下了涂抹、修改的痕迹。初次见到这样的文稿,相信很多人都会诧异它们何以能成为“天下三大行书”,然而当你真正看懂了它们,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翻开《兰亭集序》,我们看到前半段王羲之都在描述: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他和41位朋友到会稽山游玩,在兰亭休憩时,坐在溪涧旁,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喝酒作诗好不惬意。这时,他的心情是轻快的,笔下的字迹也是流畅的。
酒后微醺,王羲之越写越无拘束,字的大小和间隔都不太在意了。突然,他笔锋一转,感叹起人在茫茫的宇宙面前,快乐和生命都是稍纵即逝的。这强烈的幻灭感,让他在草稿的后半段做了很多涂改:这个“哀”字太内敛,于是“岂不哀哉”变成了“岂不痛哉”;“亦可悲夫”太文邹邹,不如喊出个“悲也”痛快。
是什么让王羲之在一次欢聚中,情绪发生了这么大反转?其实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七岁时父亲就不知所踪,没了父爱;长大后为了家族大业,不得已出仕为官。但官场上的复杂关系,让他如履薄冰、疲惫不堪。一切都让他没有安全感,于是他感到幻灭,他也无限珍惜…
在三大行书中,涂改最多的就是《祭侄文稿》了。如果你看过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简直不敢相信《祭侄文稿》也是出自他手。
以字迹端整雄伟闻名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却写得“满目疮痍”:那浓淡不一的墨色、那触目惊心的顿笔;那些涂改、那些线条…就像余秋雨先生点评的那样:你不需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就能感受到满篇的文字都在痛苦、长叹、哭泣。
当你了解到颜真卿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这篇文稿,你更能感同身受: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联手抗击、牵制敌军。无奈唐玄宗无能、兵败逃亡,安禄山掉头清算、围攻了颜杲卿的常山郡。六天的浴血奋战,颜杲卿和一众部下还是被俘了。铮铮铁骨的他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安禄山,结果儿子被杀自己也被凌迟…
等到两年以后,颜真卿再见他们时,颜杲卿只剩下一只脚,侄子颜季明也只留下一个头颅。满腔悲愤的颜真卿在文稿里回忆起德才皆备的侄子时心绪还很平静 ,可当写到亲人惨死时,你看那“父陷子死”的笔墨有多浓重,就可知颜真卿的心有多痛!文稿最后,他再次发出“呜呼哀哉”的喟叹,那个“呜”字只蜿蜒成线条,好像成了颜真卿情不自已地“呜呜”的哭声。
《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能成为“天下三大行书”,就是因为在那些错漏里饱含着书写者的真情,让观者隔着长长的岁月,也能在一个个字里感受到他们的悲喜、也能和他们一起喟然长嗟、一起怆然泪下。
记录,也能登峰造极
我们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见心见性见情,才能成就上乘之作,如同前面介绍的三大行书。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记录的阶段,恐怕很难流传千古。
但作为记录之用,《韩熙载夜宴图》却颠覆了这样的认知,它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世许多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们都想据为己有。1945年,画家张大千,不惜用等同于一座前清王府的价格--500两黄金买下了这幅画。如今被故宫博物院珍藏。
不就是记录了一场家宴吗?它有什么好,为什么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别急,且听作者意公子慢慢给你解答。
首先,这副画创作的动机就不一般。它是南唐后主李煜,命宫廷画师顾闳中潜往大臣韩熙载家中,把整个晚宴的情形画下来呈给自己看的。李煜为何如此大费周章,想参加晚宴直接去不就完了吗?非也,李后主是想凭这副画决定是否重用韩熙载。
他听说韩熙载夜夜笙歌、花天酒地;又疑心韩熙载来自北方,是否会与北方势力有所勾结?唉,朝廷实在是没有人才,只有这个先父留下的大臣可堪重用。于是,纠结的李后主才想出了这招,于是这副画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刺探的“重任”。
其次,顾闳中在画中用了巧妙的布局:他要完成任务、完整地记录下整个夜宴的情形,就只能采用长轴画的形式。长轴画的特点是“散点透视”,与西方的“焦点透视”不同,它要把多个场景按先后顺序,展现在同一张画里,情节更为复杂。为了让各个主题相对独立,同时又不失连贯性,顾闳中在每个场景间创造性地用了屏风做隔断。
于是,我们在这副“连环画”中看到了五个故事:“高朋赏乐”、“击鼓观舞”、“沐手休憩”、“惬意听曲”和“宾客散尽”。因为屏风的作用,整个画面既有稍微的停顿,又很完整。
再看顾闳中, 不愧为宫廷画师,其技法如乾隆所说的“绘事极精妙”,精妙到什么程度呢?图中侍女衣袂上的细节、被子和床幔的锦纹都纤毫毕现;据说,根据画里的陈设复制一套家具,都没有问题。
当然,这种精妙或者说传神,更多还是用在了人物的刻画上。作为李煜派出的“间谍”,顾闳中关注的重点是韩熙载:在五个主题中,韩熙载都是主角,但无论别人如何纵情声色,他始终眉峰紧锁、若有所思,好像并没有真正快乐过。
这种落落寡欢的神情与欢脱、热闹的晚宴气氛如此不合,顾闳中正是用这种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韩熙载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深化了整幅图的内涵。
上述种种缘由,使得《韩熙载夜宴图》成为了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它在记录一场夜宴,但又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记录,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珍宝,等你自己发掘
《大话中国艺术史》这本书里的珍宝太多了,我像一个闯进宝库的人,这几天一直忙着往自己的“兜里”塞宝贝。没有遇见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如此喜欢上艺术,是作者意公子(真名潇涵)--这位让人尊敬的艺术科普者,为我们打开了欣赏艺术的大门。
其实,有很多艺术品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就有所耳闻,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曾侯乙编钟、马王堆的T型帛画、《步辇图》、《清明上河图》…但很多时候这种“知道”只限于皮毛,难以深入。
就像意公子说的,中国艺术很多时候对我们来说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与它只能算“点头之交”,是意公子打破了我们的“社交僵局”,用新鲜、潮流又诙谐的语言把它介绍给我们,让我们和它成为真正的熟人。
她这样介绍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长得好看还是有用的”;
使用青铜器餐具的周朝贵族,成了“讲究的吃货”;
竹林七贤是“第一支文人大V天团”;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上演了一把“艺术版的《碟中谍》”;
“狂、很狂、非常狂”的俆渭
……
除了这些有趣的标题,翻开每个章节,里面的内容都很有料:意公子从新石器时代讲到现代,中间跨越了近万年的时间;从陶器、玉器、青铜器讲到书法、绘画…那么丰富的艺术品、那么多的艺术家,在她的娓娓道来中,不但不觉得艰涩,反而觉得处处都被惊艳到。
被惊艳到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由于书里有很多图画,为了让读者能直接摊开来完整地欣赏,本书采用了纯手工装订、独特的锁线裸脊的工艺设计。这样讲究的装帧,自然比较耗时,单单印刷时间就要17天。
当把这样一本有趣有料又有颜值的书看完,我被意公子的话击中了:“艺术,通往我们生命的深处。艺术让我们真正获得的,或许根本不是技巧,或者知识本身。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
至此,我被艺术深深地抚慰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