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一进入山区,双腿边顿觉寒凉。
崎岖山路一路弯绕着,道路小而窄。幸而对面没有来车,所以车行的还算顺畅。偶尔来的摩托车,亮晃着灯,速度极快地和我们的车交汇后,又迅速分开,各自驶向相背离的方向。
终于到了目的地,下车,上楼。只想把自己关进房间,暖进被窝,可是,竟不能。朋友的热情像一股暖风吹着,让人不得不坚持着听他导游般的絮叨!
这是一处民俗风情的建筑,整体是木建筑,满眼看到的都是木头:木墙,仿木的瓷砖地面,木梁,木天花板,木床,木衣柜,木吊篮,木楼阁……一时间仿佛走进了木的奇幻世界里。
夜的天空,是黑漆漆的,不同于城市里不夜的天空。夜空的黑,把星星仿佛也染黑了一些似的,一眨一眨的眼睛不再那样清亮,有点混在黑色里面的模糊。漫天的繁星,密密实实的坠着,让人感觉自己也像坠在这黑色的天际里似的,漂浮不实,成为它们之中的一颗星。虽这样模糊,竟还能看到北斗七星的影子,一点点的构成模糊的形状。
大年初一时,拍下的雪景图,房子初建时模样,云峰中悬崖绝壁,附近腊肉厂,以及周边农作物制作的特产,每一样都构成了这个农俗的元素。大自然神工鬼斧的雕琢,把最险要,最高峻的凌峰给了这里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份馈赠,将带给他们的是万千商机。只是被很少的一部分商机敏锐的人发现了,但是,她们的力量却小若灿星,仅仅只能够维持着自己的内力和外部的压力一致,极可能的保持平衡,却没有办法再有力量去打破平衡,创造新的奇迹。唯一有可能的是招商引资,可是这又谈何容易?一个长期封闭的山里,外人怎可有所耳闻,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有些人想要让自己的名字,在这座无人问津的大山中名垂青史,载入史册,有人只想依托这渐渐崛起的“名胜古迹”赚一把金。不能论谁对谁错,在这历史的繁星中,不过都是一粒沙的存在,也或许,某天能成为一颗耀眼的星,也不无可能。
一碗醪糟里飘着几颗圆溜溜的汤圆,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浆水面下肚,驱逐了寒气,热能又渐渐地统治周身。畅想着明日的登高,再听这里的资质辈的人的声色描述,还没上去,便已望而生畏!但是已经来了,只能眼见为实,身深体会了!
夜风吹过的阳台上,还是冷!但是不怕冷,或者说已经习惯于这种温度的青蛙早已开始了鸣唱,这是最早的蛙鸣了吧!田间的合奏,再加上屋内的古筝小曲的弹奏,也算得上清幽的相得益彰了!
忽然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那几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大抵的陋室也算是这样了!隔绝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回归于平静的生活节奏,在清幽古朴的小世界里弹弹古筝,吹起一段笛子小曲,就着蛙鸣,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合奏。
“缓歌慢舞凝丝竹 ,楼阁翎羽看不足”!饭罢,我们听着向导细述明日的行程,以及注意要点,然后自行安排。
坐在床上,把玩着手机,耳边还是清晰的蛙鸣合奏。山村的夜,极为宁静,没有多余的声音再响起,仿佛这就是所谓的“永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