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介绍内容分为4类
本篇是“历经山河人间值得”系列
在我的旅行计划里有一个地方是隐秘之痛,长期被搁浅,年年都计划最后都搁浅。
写西北的诗词,最喜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我固执地认为这是隆冬时节的西北,阴天、狂风,白茫茫的雪覆盖住每一粒沙,远远望去,是平滑起伏的雪地,偶尔有小小的凸起,那是故人的坟,此刻立于天地间,只有我一人,低低的哭泣声被风四下吹散。
人间了无希望
寂静又绝望,是我对冬日西北的想象。
9月,是杂志的金九银十,一年里最值得珍惜的时节,我踏上了西北的土地,去看一看它真正的模样。
▼
兰州中转,原本对机场的饮食不报任何期待,却被一碗酸奶洗了脑,醇厚、酸涩适中,果干香甜,舀干净最后一勺是对它最好的尊重。
出发前决定要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东方密语的方巾是首选,真的进入实体店,却是被一整面墙的精致书签深深吸引,再挪不动脚。
(此处容我安利下,东方密语的书签和方巾是国内最值得买的周边,没有之一!
在它还没有实体店的时候,友邻是这么调侃它的:甘肃博物馆是东方密语的线下旗舰店,可见它在江湖人心里的地位。)
截几张某宝店的截图,精致的美好:
▼
落地敦煌,是凌晨1点,本以为天很冷,被老爸诓着带了羊绒衫,却出人意料的舒服,气温微凉、微风拂面。
到了酒店,在前台取出第二天去莫高窟的研习袋,打开忍不住赞叹,真有心。
此行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提前查阅莫高窟的历史,前期低估了它,以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窟,去了才知道,无知的有多彻底。
看完敦煌自制的影片和球幕,乘车前往莫高窟,公路两旁是蓝天和戈壁,一黄一蓝,撞色撞得高级又好看。
莫高窟的折服,是一层层朝你来的。
▼
路两边是高大的白杨,路的尽头是敦煌研究院,不大,一栋高3层的小楼,小楼和一排平房圈出一个小院,黄沙白墙,是它的主色调。
进楼的瞬间,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片段:
女主为实现过世男友的愿望,考进清华读物理,研究生放弃本院直硕,选了旁人眼里条件艰苦的兰大,师从一位女教授。
研究院每晚最后熄的那盏灯是她的房间,除了学术,无欲无求,苦行僧一般在戈壁滩上扎根,像颗笔直的白杨树,颀长且坚韧,很是迷人。
很有幸,我也遇到了一位这样的人。
年过7旬,干瘦、有力,在敦煌待了一辈子,说起敦煌的历史,如同翻阅自己的家书,拈手即来,全程2个小时,站着讲述,在助教的屡次提醒下匆忙结束,末了像小孩子一样抱怨“我讲得太多收不住了,又被导演说超时了,他们总说我,不过没关系,反正我经常超时”。
70岁的可爱,试问谁能抵得住?
▼
进去窟区,身着青绿色套装的讲解员,气质清丽淡雅,很是好看,想问她工服卖不卖,想了想算了,毕竟人是学音乐出身,盘正条顺,才显得格外好看,我就不要自不量力了。
一路10个窟,普通+特窟,每一个都讲解的很细致,从小小手电筒的世界里看到了过往千年间的历史,千年前的民间先辈,在这坡土地上,自发自立建窟,创作出藻井、千佛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青绿山水图等等壁画,用木骨泥塑雕刻信仰。
我浅薄地知道九色鹿、三兔的故事,看过改编后的千手观音和飞天舞,然这些带给我的震撼都不及莫高窟的一半,惊叹、折服是我唯二的感受。
难以想象,物质、技术都不及今时今日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在小小的洞窟里完成这些绝世之作,是的,绝世之作。
出窟后,外面的天空,落日和月亮在交替,西北的夜来的比南方迟,一天又多出2个小时的白日时光,真好。
回程巴士上看到了粉色的天,钻到最后一排,默默录下这来自日落的温柔。
一篇写不完了,下篇见。
那个美好的讲解员姐姐在我的朋友圈里,希望看到写她的那一段能有个好心情。
秋日那么短,别错过每一个好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