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类型的孩子在学校和社会更容易被欺负呢?从外貌上判断不出来,但是容易被欺负的孩子有不同的气质。受害者的气质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欺负或嘲笑,被别人恐吓或者搬弄是非或者有低自尊,受害者安静和害羞,经常表现出紧张不安全的特点。受害者不会报复,而且总是表现出一种痛苦的样子,这无意鼓励了欺负者的行为。长期被欺负的孩子在社会和情绪调节能力上较低,交朋友也很困难,自尊水平低,不安全感程度低,感到更多的悲伤和孤独。
一直以来研究者们把受害者分为两种:
被动的
被动的受害者身体弱小,不自信。过于沉默且不会反抗。在没有别人欺负他的情况下能够充分适应环境,尽管这类孩子不是很受欢迎。
被动受害者产生的有几种原因,
(1)身体虚弱或残疾
这一类父母在家中要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不管是体型还是身体力量上总要有一个较好,不至于看上去弱不禁风,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如果是残疾则需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给到孩子特殊的保护。
(2)长期打击教育
这一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打击不被肯定,所以自我效能感很低,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表现出在为人处事上的唯唯诺诺、犹犹豫豫,即使有道理也一副不自信的样子。
(3)父亲的缺席
有的父亲认为自己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所以在教育孩子上面当一个“甩手掌柜”,父亲对孩子教育的缺席,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给到的阳刚之气,所以为人懦弱,这类孩子容易成为别人随意蹂躏的软柿子
(4)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出口伤人、表现特立独行等,这一类孩子容易被孤立。事实上这类孩子心眼不坏只是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导致处处碰壁,甚至被排挤出团体中。作为父母不能把所有的力气花在孩子学业上面,孩子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这是孩子在社会立足的保命符。攻击性/挑衅的
具有攻击或挑衅类型的受害者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充满敌意的风格,高度的情绪化和易怒的特性,他们是被动产生攻击行为,也就是被他人欺负后的报复行为。
比如在2007年美国校园枪机案中的主犯艾瑞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在那一次枪杀案中共枪杀12名学生和1名教师,致24人受伤,最后在与警察的对峙中自杀身亡
生前被其他同学孤立,导致了两人的无助感、不安全感和沮丧感,导致的报复行为
这就是典型的攻击型的受害者,他们几乎被生活中的同龄人所排斥,即使有朋友也特别的少。
这类孩子我们要注意从以下这些方面去引导孩子
(1)情绪管理的能力
情绪可以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毁掉一个人,人有喜怒哀乐,需要表达,这个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任何对错,而有问题的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妥当既不会给他人造成负面的影响,也能让自己得到舒缓。而不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炸弹式的,两败俱伤。
对于孩子情绪的宣泄作为成人要接受和理解,但是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妥当的发泄方式,比如运动、沉迷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和父母倾诉、听音乐等,久而久之孩子有情绪他会自我寻找宣泄的出口,而非报复和积累在心理变成一颗定时炸弹随时爆炸。
(2)父母给到孩子安全感和爱
作为上面的讲到的案例中,被欺负了为何行为极端,一方面自己本身是易怒的性格,情绪容易失控,另外一方面对于自己生活完全失去希望。在学校被欺负,在家里找不到归属感,当一个人找不到人世间可以留恋的人和事之后,便会选择一种极端的行为结束自己的无望生活。
可悲的是,我们的父母总是借爱之名过多的贬低、批评、打击孩子,想让孩子更加优秀,但是孩子内心这么弱小,如何感受的到,他只能看到听到父母的言行上带给自己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亚于一把把刀刮着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