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生长在书香之家,性好静,关在北京西城区察院胡同的四合院长大,因而从小便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她从小时起,时间大部分都用来读书。
书香门第的深远影响
一 良好的读书环境
叶嘉莹的家里南房五间,有两间是书房,里面一排一排都是书籍。叶家到处都是书,箱柜上,房间、柜顶等,这样的书香环境使她从小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生活。
二 浓郁读书家风的熏陶
叶嘉莹的家人是一大群爱读书吟诗的人。这样的氛围非常难得。上面的客观条件容易做到,而很多家庭买书不读,把书当装饰,真真是附庸风雅。
叶嘉莹的外曾祖母不但读诗,还写诗,晚年家人替她出了诗集。 叶嘉莹的祖母年岁大了,眼睛不好。 每晚叫伯母或母亲站在地上给自己读书听,什么时候说好了,伯母或母亲才能离开。而伯父伯母父亲母亲喜欢诗,也喜欢吟诵。男人大声朗诵,女人小声吟
三 伯父激发了对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
叶嘉莹的伯父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在政府部门上班,后因动荡遂辞职转搞医学,精通岐黄之学,又喜欢买书藏书,有很深的文学素养。
他经常给小荷子(叶嘉莹的小名儿)聊诗词,讲典故,并教给她诗词的诵读之法。必须去声的朗读,必须是短促的,才更能体味诗词的音律之美。叶嘉莹的号就因伯父给她讲清朝词人陈维松而来。
四 有远见卓识父亲的严格教导
叶嘉莹的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翻译功夫了得,现在依然可以检索出他翻译西方航空方面的译作14篇。
他从小对叶嘉莹严格教导,叶嘉莹三四岁他便亲自在黄表纸上写毛笔字,教小荷子认字。而他们夫妻同时认为
儿童记忆力特好,所以适合学习和背诵对孩子有价值和长远影响的古书,而不是去读那过于浅显的教科书。
所以他没送适龄的小荷子去上学,而是请姨母做她的家庭教师。而父亲
坚持让她从小就学英语,自己还教授,并订西方儿童刊物,目的是从小开阔孩子的视界。
五 正式启蒙
叶嘉莹的启蒙读物就是《论语》,写字临摹的是小楷《长恨歌》。
叶嘉莹学的《论语》 还不是今天注释易解的版本,而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是对叶嘉莹影响最大的书,也是她背的最熟的书。
而激发叶嘉莹写诗兴趣的也是伯父,11岁伯父让她尝试写《咏月》诗。而她临摹字帖就是《长恨歌》,没多久她就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了。
母亲用买诗词与小说方面的经典名著来奖励考上中学的叶嘉莹
母亲奖励她考上初中的奖品便是《词学小丛书》,里面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和纳兰的《饮水词》尤让她喜欢,这使她具备初步鉴赏诗词写诗的能力。母亲还送她一套洁本的套书《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后来她还读了《辛稼轩词集》《诗经》《左传》等。
再遇恩师顾随
这就是叶嘉莹从小到中学的一些阅读书目。上辅仁大学后更是遇到人生的导师与恩师顾随,更系统地学习了唐宋诗词,元曲等。
这些让我深切感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致命影响。而讨厌学校枯燥教育14岁辍学的泰戈尔回家后在父亲和家族优秀者的引导帮助下发展的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