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王小波,是《三十而立》,匆匆看完,准备写篇读书笔记,回过头来想想书里面讲了什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没看太懂,可能是时候未到吧。之前就听人说过,读王小波是有门槛的,需要耐心和一些知识储备。
也有可能是我太急功近利了,本着扩大阅读量的目的去看书,反倒没什么收获了。在我的潜意识里,好像觉得秀自己的阅读量是一件逼格很高的事,每每有朋友跟我谈及看书的话题,我都恨不得把自己看过的书列个清单推荐给她。
仔细想想,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好笑且虚伪。读书这件事受益与否都在于自己,去为了炫耀阅读量而读书不就同为了炫富而赚钱一样了么?毫无意义。
也许是深受“读书百利无一害”这种毒鸡汤的迷惑吧,一味地去强调多读书,囫囵吞枣,好像完成任务般,却并没有什么收获,这不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假装自己很努力么,你的努力只是在表面,那么当然你还是停留在原地。
又静下心来把这本书看了一遍,虽然收获也不多,但真真被他那拥有完美艺术感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他的语言风格很特别,看似疯癫地文字描述,直白而不做作,细细一读,真切而合适。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幽默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但却让人看了哈哈笑出声来。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看到这里时,我脑际轰一声巨响,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对,春天里一颗小草的生长,起风时一匹公马的发情,都是没有什么目的的,更不是为了表演给什么人看。而人却往往为了表演而失去自我。
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无论看书还是其他,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只有不为什么读书,才能获得读书的自在吧。看的进去就看,实在不喜欢看的书也着实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名著看的你打瞌睡,那就不看。小说看的让你着迷,那就看。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和“有没有用”这个词打交道。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爱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如果不能“最直接地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那我们就不要去碰这些“无用”的东西。实用主义,已深深长进我们骨髓里。
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都围绕着有用来转,那也未免错失了太多有趣的东西了吧。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妙之物都是由无用构成的。比如花一点时间等一朵花开,比如在阳光里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微风吹过面颊,比如在深夜听窗外的雨打芭蕉声。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